《赵城金藏》与法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赵城金藏》与法显本来是互不相干的,很明显,法显取经的时间比《赵城金藏》的出现要早上700多年。把两者生拉硬拽地扯在一起,岂不是有“关公战秦琼”的嫌疑?然而,当你仔细了解《赵城金藏》,走进这部伟大文献的历史轨迹,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赵城金藏》不仅与法显大师有关系,而且有着深深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我们知道,《赵城金藏》乃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宝藏之一。它的存在,不仅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一段蔚为壮观的记忆,同时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重要典籍。佛教发轫于天竺,但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经典却在中国,在于中国佛学界的先贤们对原产于天竺的佛学典籍进行了最为可靠的汉译,而这些佛教经典的汉译本,也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为重要的,《赵城金藏》不仅仅是佛教经典,而且也是一部具有佛学特质的百科全书。它所收集的典籍,不仅有关佛学,而且也广泛涉猎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甚至算学、医药学等等。其影响深远,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都不可忽略。
  现存于《赵城金藏》中的佛学典籍无疑都是极具价值的经典,在其浩瀚的经卷之中,最为耀眼的那一部分,恰恰是由法显大师取之于天竺,又由大师独自翻译而成的《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两万六千余字。这部经书所讲述的是佛陀圆寂前三个月坚持传教弘法,告诫出家人和在家的居士应该如何一心向佛,诚信修行,不可以背离戒律,坠入红尘污秽。尤其是在佛陀临近涅槃时,忍着病痛,还在为弟子们解惑,戒告弟子在其涅槃之后当继续秉持佛法,切莫做出有悖戒律之事。《大般涅槃经》还讲述了佛陀圆寂之后舍利共分八国供奉的故事,也为佛家弟子指出了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最高精神境界的前景。
  可以想象,法显最早是在天竺领略到《大般涅槃经》奥妙所在的,所以,他要历经千难万险将其带回东土。同样,正因法显认识到了这部经书的不同凡响,所以,在归国之后的翻译工作中,尽管他还联络了几位天竺僧人一道翻译佛经,许多佛教经典也正是因此而得以流传,但是,唯有这部《大般涅槃经》却是法显大师坚持独自完成了全部翻译。足见其对于这部经书的重视,不容半点差错,目的当然是不允许因为翻译的差池而致使谬种流传。同时,这也使我们不能不想起当初法显之所以西行取经的目的所在:寻求佛学圣典,寻找佛法戒律,以此来约束规范佛门弟子的一言一行,求得学佛做人的真谛。一部《大般涅槃经》突出体现了法显大师至诚无上的不忘初心。
  看到此处,相信我们亲爱的读者不会再说《赵城金藏》与法显大师两不相关了吧。我们还有必要说明,事实上,法显当初为这部经书所定的名字是《大般泥洹经》,而在《赵城金藏》中,这部经书的名称却已经成为《大般涅槃经》。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涅槃”也好,还是“泥洹”也罢,都是音译。这个词汇在巴利文和梵文的表达均为圆寂、安乐、解脱、无为等,总体就是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暴流。而涅槃本意则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在这一点上,泥洹和涅槃所表达的意义都是相同的,经文的本体是不变的。《大般涅槃经》在中国最早是由法显大师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十四年间(417-418年)在建康道场寺译出的。对此,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兼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在其权威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中说:“其(指法显)携归之《涅槃》开后来义学之一支。”
  关于《赵城金藏》以及其所包含之《大般涅槃经》在近代所经历的传奇,我们在此不再赘述,但我们应该庆幸的是,对于法显和他为祖国文化传承与繁荣所做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2018年9月19日,就在法显故乡临汾市内的著名景区涝洰河公园内,一座别开生面的法显文化展览馆正式开馆,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正是源自《赵城金藏》的《大般涅盘经》。法显的故乡,再现法显的译著;历史文化的传承,得以尽显。

郭天印 张剑

(责编: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