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一曲绿满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创作启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日报记者李晓芳报道每年有数十万人到右玉观光旅游,进行红色教育,感悟历久弥新的右玉精神。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山西省右玉县人民70余年持续植树造林,在沙梁上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累计种下1.4亿棵树,森林覆盖率从0.3%到56%,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将200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变成绿色海洋的人间壮举。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以宏阔视野和戏剧思维,讲述了以杨树林为代表的19任右玉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一任接着一任干,70余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一张蓝图会到底,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唱响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壮美长歌。

  一个有价值的题材,如何变成有意义的故事

  一个有价值的题材,如何变成有意义的故事,演化成昂扬的艺术生命,这是艺术人一直探索实践的课题。近年来,每年有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去右玉观光旅游,置身于林海松涛的无边绿色,又有多少人了解这背后蕴藏的万千艰辛、辉煌壮丽的故事。70多年前,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风沙肆虐、黄风蔽日,贫瘠的土地上没有一丝绿意,这个只有11万人的小县城被风沙逼迫到举县搬迁的危急关头。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挡住滚滚风沙,才有万亩良田。而残酷的现实却令人心碎,乡亲们一个春天辛辛苦苦种下的几万亩树苗,面对猛兽般的大黄风,几乎全部被连根拔起,只有其貌不扬,皮糙矮小的“小老杨”依然迎风挺立。它还活着,根紧紧扎在荒漠贫瘠的土地。能活一棵,就能绿一坡,正是这般挺立的“小老杨”让右玉人看到绿色的希望。经过杨树林、王美娟等林业技术员不断反复试验培育,易栽培易成活的“小老杨”成为固沙防风,改变右玉自然生态最重要的树种,而培育它的人林业技术员杨树林,也像“小老杨”般几十年深深扎根在右玉大地,被乡亲们亲切地唤作“老杨头”。这就是该剧主创将这部原创民族歌剧叫做《小老杨》意蕴的深意。该剧将林业技术员杨树林、王美娟夫妇和儿子杨爱玉,及县委书记陈西口、李春兰夫妻和女儿陈秀秀两个家庭,几代人扎根右玉,艰苦创业,建设美丽家园提炼成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梦步履的坚韧。将建设绿水青山、景色宜人的美丽中国的信仰融入生命旅程,以追梦的脚印迭映出青春热血与担当。“小老杨”之所以能活,它是有根的,杨树林、陈西口相信右玉这块土地也是有根的,坚信梦想会在这片土地上开花。儿子杨爱玉在风沙丧生,妻子王美娟忍痛离去,浑浊的黄水就着冰冷的窝窝头,杨树林从来没有动摇,他已经“长”在右玉,他那《这一声沙退尽》惊天地泣鬼神:“这一声沙退尽、天变蓝、地变绿,让黄毛风刮得了无踪迹;问苍天问大地,问这滚滚沙丘都无语;我在这里丢了儿子别了妻,在这里,我要和风沙战到底!”杨树林高亢激昂的咏叹,是他及千千万万的右玉人要和风沙战斗到底的呐喊!几代人的牺牲和奋斗,终于换来右玉今天的满目青绿,右玉从被外国专家断言“不适宜人类居住”,变成了绿水青山、景色宜人的美好家园,变成了“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民族歌剧《小老杨》主创团队,这种高纯度提炼是一种本质而溯源的书写与呈现。右玉人艰苦创业永不停歇,奋斗不止的意志在舞台上被传递得鲜活生动,令人动容。戏剧结构一波三折、辗转反侧,强有力的情节推进中,全剧奔腾澎湃着忠诚热血、责任当担和奋斗激情,融汇成右玉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和血性。让好故事闪耀信仰的光芒,主创团队将一个有价值的题材建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主题,生动形象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化作舞台上的一道追光,点亮了题材拓展、内容深度开掘的新视界,在平凡质朴的生活与生命信仰交织中,彰显出牺牲奉献精神的高贵与伟大,为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带来平凡质朴中的强力震撼。

  一个鲜明的当代理念,呼应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主题

  一个鲜明的当代理念,呼应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主题,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也是本质要求。它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蓬勃现实场景,以纵观70多年的一贯性、坚韧性,形成了绿色发展国家意志的艺术表达。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主创团队,注意到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不同时代会凸显不同的矛盾:上世界五十、六十年代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治理风沙,凸显的是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矛盾以及战胜风沙所付出的的巨大代价。剧中主人公杨树林的儿子杨爱玉被风暴吞噬,妻子杨美娟悲恸迷茫,离开了右玉这个令她伤心绝望的地方。这一切没有压垮杨树林,他依然在风沙中坚守、奋战。从那时起,杨树林把“小老杨”视为死去的儿子,精心培植、守护;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保护的关系,曾经被杨树林在风暴中救下的黄沙哇的女孩儿陈秀秀,30年后成为右玉县招商办主任,带着投资商考察种满“小老杨”的林区,为新建饮料厂,一意孤行砍伐前辈人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浇灌培育的郁郁葱葱的树林。为此,陈秀秀还与当地百姓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昔日的沙漠荒山,如今已然变成塞上绿洲,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却要砍掉曾经为阻挡风沙发,保护家园、造福子孙的树木,牺牲生态,发展经济?与以往写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歌剧《小老杨》主创团队和编剧王辉,敏锐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永续发展?如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思考如何处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些当下不得不面对和思考解决的问题。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故事的设定使本剧的内涵比起单纯的“植树造林”更上了一层,更进了一步,关注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当下价值观,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能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剧中都能找到共鸣,获得共情,彰显了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现实题材的现实意义。

  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将右玉人与“小老杨”的情感描述得真切感人,新颖脱俗。这种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书写表达,是对现实生活场景高浓度提炼的结果,是对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之所以成功的深刻哲学表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倡导,化成舞台上激动人心的美丽现实,印证着先进理念相承延续的诸多经验与可能。作品形象记录,激情勾勒,以鲜活细节、生动语言,艺术地阐释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命题。全剧昂扬向上、清新脱俗,时代气韵扑面而来,抒写了当代审美观照下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坚实基础和强烈自信,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锐意进取、人心所向、梦想成真的艺术样本。

  林为情思风作马,魂牵梦绕“小老杨”。任何成功的现实题材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发现、提炼与重构,是与艺术手段努力纠缠融通之后的盛装亮相。让好故事闪耀信仰的光芒,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内容开掘上抵达使命梦想与生命热情的高度契合,艺术表达上理想诗意与多媒体技术浑然一体,和谐美妙,以别具一格的样貌,讲述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红色信仰的山西故事、中国故事,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坚持守正创新,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的又一力作。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