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是中国歌剧广为传唱的第一基因——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音乐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日报记者李晓芳报道开演的钟声鸣响,著名指挥家谢江侧身回首,嘹亮的管乐声,越过观众席,直抵乐池,近百名演奏员组成的标准双管乐队发出的乐声形成和鸣之势,混声合唱《一条苍河水》歌声深沉而有力地响起,温馨美好的旋律充盈剧场每个角落,拨响观众心弦……

  一条苍河水,流过了多少曲曲弯弯?

  一棵棵小树,经历了多少那个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一座杀虎口,见惯了多少烽烟聚散?

  一片黄沙地,吟唱着多少故事流传?

  ……

  是谁栽下了这四季花?

  是谁让这大树把根扎?

  是谁染遍了这满坡坡绿?

  是谁留下了这个最美丽的家?

  7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在太原工人文化宫首演并连演10场。每当散场不少观众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剧中的旋律,正如《歌剧》杂志主编、艺术评论家游暐之评说,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努力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向中华戏曲,晋剧、蒲剧、秧歌、民歌等民族民间音乐汲取营养,它是凭借既是山西的,更是中国和世界的音乐打动了观众。

  歌剧在引入中国之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一直以来,中国歌剧坚持走民族化道路,发挥本民族艺术形式的优长,将民族演唱风格、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与歌剧艺术相结合,用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审美标准、艺术情趣等创作歌剧作品,实现了歌剧的本土化。

  新时代的中国歌剧路在何方?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创作演出,让观众看到了山西歌剧乃至中国歌剧正在努力书写自己的答案。

  首轮演出期间,在并举办了两场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创作研讨会,来自全国歌剧界及相关领域的艺术家、评论家一致认为,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在音乐创作中展现时代气韵,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突破和创新,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感,为当今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地方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尊重关照民族化背后中国观众独有的音乐审美习惯。

  对地方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衡量一部新创歌剧成功与否,音乐占了一半比重。

  而对于中国歌剧来说,尤其对山西歌剧来说,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从近百种地方戏和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宝库中汲取养分,一直是一条有效路径。

  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是对山西本土化音乐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该剧音乐和唱段张扬跳动着丰富浓郁的晋腔晋韵,全剧32个唱段,大合唱、独唱、二重唱、三重唱、说唱等多种形式,男声、女声、男女声合唱等不同的编排,形成了跌宕起伏、华美清丽、雄浑婉转、多姿多彩、雅俗共赏的舞台音乐呈现。

  该剧著名作曲臧云飞和王京荣两位山西籍音乐家,他们根据剧中人物设置和情景,对演员进行量身定制的创作,剧中人物音乐形象塑造饱满鲜活、灵动独特。如同将歌剧《白毛女》中喜儿“北风吹”融合了山西民歌《捡麦根》等民间音乐形式一般,剧中每段唱,都可以领略到晋剧、秧歌、民歌和山曲儿,那种触及灵魂的晋腔晋韵,是一种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更能勾起山西人内心深处的熟悉感带来的心脏律动,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黄土高原荒漠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情态。剧中闪耀着时代精神,充满地域特色的音乐唱段,从音乐家臧云飞和王京荣笔端汩汩流淌,是他们数十载音乐创作积淀的激情迸发,抒发了他们对家乡这块黄土地深沉的情感和炽热的眷恋。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几处:

  一是剧中主要人物林业技术员“老杨头”杨树林独唱及合唱《这一声沙退尽》:

  这一声沙退尽、天变蓝、地变绿,

  让黄毛风刮得了无踪迹;

  问苍天问大地,

  问这滚滚沙丘都无语。

  我在这里丢了儿子别了妻,

  在这里,我要和风沙战到底!

  在这里,丢了儿子别了妻,

  我要和风沙战到底!

  合唱:打仗的时候,有人堵枪口,

  和平的时候,有人堵风口。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

  总得有人牺牲、有人坚守!

  这段男中音唱段不长,但很有穿透力,饰演老杨头的青年男高音梁鹏的演唱音域宽广浑厚,深沉而有张力,深情而有爆发力,荡气回肠,直抵观众心扉,令人回味无穷。

  二是剧中杨树林妻子,同为林业技术员的王美娟,儿子丧生黄沙哇后,悲恸迷茫的那一段来自心灵深处的独唱《我不知道梦是不是已经醒了》:

  我不知道梦是不是已经醒了,

  你总是把梦编织得很美。

  我也曾心甘情愿与你高飞。

  我不知道梦是不是碎了?

  在飞石的狂风中我布满伤痕,

  美丽的憧憬已化成了眼泪。

  我不知道梦要带我去哪里?

  风不懂我的悲伤,

  那些时光再也无法追回。

  我不想走但我却要离开啊,

  放开你的手我也会心碎。

  这段女高音唱段也不长,但是充满爆发力,饰演王美娟的李晓菲演唱真挚细腻、如诉如泣,余音绕梁,催人泪下。

  三是剧中饰演县委书记陈西口妻子李春兰的张红丽那一段独唱《有弯弯曲曲的苍河水作证》:

  有这弯弯曲曲的苍河水作证,

  这一片黄土地承载着多少梦。

  苦寒时命运也不曾屈服,

  滴滴汗水化做那希望的灯。

  这一路多少心酸多少泪,

  多少生命与泥土相融。

  这一路多少无奈多少挫折,

  多少期盼在我心中。

  就让苍河水作证,这风沙肆虐过的伤痛。

  就让苍河水作证,这风沙退去的星空。

  这一片片的绿色,不是树,

  这是我们的爱,它能让幸福永恒。

  这段女声独唱,张红丽以其独有的音域音质和演唱风格,整段唱腔苍凉悲壮、质朴苍劲、一气呵成,沧桑中孕育着希望,悲凉中闪烁着光明,彰显了右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与风沙抗争的精神,与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

  四是剧中县委书记陈西口独唱《多少年这里风沙肆虐为患》:

  多少年这里风沙肆虐为患,

  多少年这里地瘠人贫难安。

  老书记说过千万遍,只有种树才有绿水青山。

  挡住风沙滚滚才有万亩良田,

  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干,

  今天我们立下誓言,向这风沙宣战。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

  这段唱高亢明亮,韵味悠长,剧中饰演县委书记陈西口的青年演员白雪剑唱出具有金属质感明亮醇厚,唱出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向风沙宣战的豪迈誓言。

  此外,剧中饰演白妮子的女高音崔瑞宁演唱的“得得得得得”采用秧歌调儿,诙谐流畅;饰演陈秀秀的段佳灵演唱的“一铺滩滩小老杨”优美动听,声音清亮………

  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在音乐上带给我们美的震撼和惊喜,要归根于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很好地处理了破与立的关系,既保留了民族歌剧的整体样貌,又在本土化的尝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该剧穆青、龚小奇两位导演在艺术呈现上,着力以歌剧艺术为本体,多种艺术形式兼容并存的舞台艺术新探索,以原创歌剧形式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情节,辅以多种艺术手法完成了一部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族歌剧。

  尊重民族化的背后是中国观众独有的音乐审美习惯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一直是音乐界不断探讨的核心话题。有业内人士指出,起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无论是在意大利、德国、法国,还是在英国、芬兰、俄罗斯等国家发展,都离不开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主创人员在创作该剧时,态度严谨审慎,他们沉下心来,持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复酝酿、数易其稿,他们守正创新,始终秉承中国歌剧如果想要从本土观众中获得热烈的反馈,就得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中国人的审美爱好,才能不断打开创作的新空间的创作理念。他们追求的,不仅因为本土化的音乐语言令人感到亲近,更注重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与观众血脉相通。

  游暐之认为,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和旋律性是不可分割的,“越是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歌剧越具备传唱性的基因,这样的民族性其实也包含了一种世界性”。今天的中国歌剧创作者应当继续沉下心来,耐心吸纳前辈的经验,创作出更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口耳相传的唱段。

  从《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到《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江姐》中的“红梅赞”,这些经典唱段之所以能至今仍然广受中国人的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旋律动听、容易上口。

  著名文艺评论家在仲呈祥认为,一部民族歌剧能否经过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真正成为经典,有没有产生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些核心经典唱段,乃是一个重要标志。

  “不同于西方观众偏爱和声乐配器,中国人对于歌剧音乐的审美是基于线性思维的,更加在乎单条旋律的可听性“我们希望把声音做得更好,这样才能让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神韵之美彰显得淋漓极致。”臧云飞和王京荣一致认为。

  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主要演员梁鹏、白雪剑、李晓菲、张红丽、崔瑞宁、段佳灵等均为我省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歌唱演员。他们基本上也是我省新一代民歌、美声表演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表演精湛,不论是声音,还是形体,都很到位,是新时代山西歌剧发展的希望和中坚力量。而张红丽、李小菲、崔瑞宁、段佳灵等都是从戏曲艺术转向歌剧舞台,显示出深厚的戏曲功底,在该剧中凸显了各自的艺术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组成的合唱队不进入舞台表演,只是作为伴唱、旁唱的功能,分列于舞台外台口两侧,乐队合唱在指挥谢江的执棒下,出色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山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王京荣和他的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主创团队有两点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一是新时代歌剧艺术更需聚焦年轻观众,创排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大胆启用年轻演员,把整个舞台腾出来给年轻人,剧组百名演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旨在用青年优秀演员的靓丽风采、精湛演出吸“粉”。二是歌剧传播要着力培育年轻观众,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接触、接受和喜爱歌剧。在表演形式上,该剧在音乐中加入流行音乐风格,使舞台设计和人物造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一些歌剧歌舞并用,兼具音乐、舞蹈、戏剧特性。

  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首轮演出,观众逾10万人次,积极的探索实践为歌剧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间,吸引了更多青年观众领略欣赏主旋律民族歌剧。”

  用音乐语言讲好新时代的山西故事、中国故事。在继承中创新。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在创新中突破,在音乐创作中展现时代气韵,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好的作品是在反复不断地演出中打磨雕琢出来的,发展中国歌剧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相信在主创团队的努力之下,原创民族歌剧《小老杨》一定会一步一步向经典的高度前进。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