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最早叫中国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从243万年前的芮城走来。”
  西侯度遗址闻名于世,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采风团一行人来到芮城西侯度,看到了西侯度遗址出土的一批人类遗物化石,证明西侯度人曾在此采集、渔猎,他们使用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备了人类制石器的雏形。脊椎动物化石、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把我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243万年前,昭示在200多万年前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示出了“万物之灵”的神韵。盐和熟食,慢慢改变着西侯度人体内的基因,使他们得以较快地走向文明。
  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圣火就是从这里采集的。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从一万年前的河东盐池走来。”
  出土文物作证,人类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在这一生存和改造过程中,“盐”渐渐进入了和阳光、空气、水、食物一样的生命体不可或缺的要素阵营,成为了人类生存、进化、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河东盐池起初不用人力煮炼,仅仅靠天日曝晒、南风吹拂、自然结晶即可以采食,因此,天赐之宝的河东盐池周围必然聚居着我们的先祖,并逐渐形成了以蚩尤为代表的最早的原始群落。
  因为池盐的战略性意义,黄帝、炎帝等都不止一次地向蚩尤发动战争,试图取得运城盐池的控制权,数千年前爆发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即炎黄与蚩尤之战,史称“涿鹿之战”。没有享受池盐之利的黄帝部落不是久得池盐之利的蚩尤的对手,屡战屡败的黄帝不得不和之前打得不可开交的炎帝化敌为友,组成了部落联盟,战败了蚩尤。蚩尤部族被打散后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北上出山海关,最远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一部分南下过长江,分布在现在的广西、云南一带,“黎民百姓”由此得名;最后一部分则顽强地留了下来,“蚩尤村”至今赫然傲立于盐池岸畔。
  从盐池出发,一路南行来到平陆张店镇,探访虞坂古盐道。我们沿着长约20华里的虞坂古盐道探寻着祖辈们逆黄河而上的路径。走在这条道上,我们无限遐想,似乎又看到那一个个匆忙而艰辛的身影,人推、马拉,一架架驮载着大大小小盐包的独轮架子车穿行在这条虞坂古盐道上,把日子安放在马背上,驮载着白花花的盐巴,感受着岁月的艰辛,感受着马蹄声声、骡铃悠扬、林中惊飞鸟的意境,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从5000年前的尧天舜日禹甸中走来。”
  到尧、舜、禹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已经进到较快的发展阶段,社会文明也有了相当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表现出了早期国家机构的雏形,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古河东地区承担了人类文明进化中许多关键环节的重要任务,参与并见证了人类早期社会形态形成、衍变、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根、最古的源。
  绛县“尧王故里”——在绛县,我们一行见识了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天下第一县”魅力——因《左传》有关“绛县老人”的记载,在先秦典籍中首次出现“县”的名称,绛县故被称为“天下第一县”。
  被世人尊为“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钦定历法、推广水井、设立华表、实行禅让,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圣明君王。千百年来,有关尧的传说故事、民俗歌谣、风情景物在河东大地代代相传,影响久远。尤其在尧的故里——绛县尧寓村,尧的传说故事更是俯拾皆是。有人说,民俗、传说不是实物遗存,不足为凭。其实,此言谬矣!在没有先进、周密的记录手段的许多万年以前,历史当时的真实面貌就是靠“传说”“民俗”等传下来的,这些东西就是历史“影子”的“活化石”。
  绛县是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尧的足迹遍及全县,有古建的“尧都村”、尧巡视时住过的“宿尧村”、尧王领兵打仗停过的“尧寺头”等,而又以尧的出生地“尧寓村”最为集中。尧寓村收集、珍存的能够反映和佐证尧故里的古石碑、古石匾五通,砂陶等完整器物及古灰坑、古陶帘、灰层等遗址多处,出土石锄、石铲、石斧、石刀、陶碗等文物100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在尧寓村发现的“唐尧寓处”石碑,此碑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记载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诸多的历史遗存、遗物充分证明,远古时期的尧王曾带领大部落长期在此生产、生活,治国安民。
  2007年,《尧王故里传说》被认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尧的传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尧王故里”打上了权威的烙印。
  垣曲舜王坪——舜的遗踪和传说在运城各县流传最广,正如孟子所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所谓“诸冯”“负夏”“鸣条”,都在河东这块大地上。
  “舜耕历山”在河东就有“垣曲”“芮城”之说。采风团来到历山舜王坪和皇姑幔。舜王坪为历山最高峰,漫山遍野,草木葳蕤,怪石嶙峋,泉水淙淙,鸟语花香。攀登过佳木繁茂的山坡之后,历山峰巅却是一块一马平川的大草甸,就在草甸中间,有两道土黄色犁沟伸展在人们的眼前,以至云端。显然这是前人附加给舜帝的美丽传说。
  夏县禹王台——禹王城遗址位于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村、郭里村一带。夏禹建都安邑,这在《史记》《水经注》等文献中都有记载。禹是安邑(今夏县)人,禹的儿子启袭其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来到夏县的“禹王城”,一望,四野辽阔,唯有一抔土夯的高台突兀其间,显得如此遥远、如此沉雄。管理人员说,这里是古安邑内城外郭的遗迹。禹王城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虽然城中建筑已不存,但是城池轮廓犹在。
  禹王台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这座大型夯土建筑实质上是战国时期魏都安邑城中的一座天文台、观象台。早期文字记载缺乏,但当地的许多民间传说佐证了这一点。义务守护禹王台30年的史松令先生说,这里其实最早叫“天坛”,其实就是天文台。人们都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却不知这里也是他的妻子涂山氏望夫之处。传说,大禹娶了涂山氏女,新婚不久便分离,被舜帝派去治理水患,外出13年未回家园,涂山氏思念丈夫,便登上高台瞭望,但望穿秋水也不见丈夫归来,涂山氏便化成了望夫石。所以,这里也曾叫“望夫台”。
  夏县尉郭乡西阴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主持的西阴村遗址发掘,被誉为中国人自行主持现代考古发掘工作的开端,这个小村得到来自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实证了“嫘祖养蚕”的传说。
  西阴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远古先民彩陶文化的遗存俯拾皆是。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尤以距今6000年前的半个人工切割蚕茧著称,为此,考古界人说:百年考古留佳话,半个蚕茧出西阴。此蚕茧标本已被确认为中国丝绸纺织史上最重要的实物证据,被写进多种史学著作。
  实证夏文化,触摸东下冯——顶着炎炎烈日,采风团一行来到了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现场,坑下一连串院落隐约可见,考古队员们用专业的小铲子铲土、封装、标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队长崔俊俊介绍说:我们现在就在东下冯遗址的东南部,这一区域是夏商遗存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是夏时期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1974年发现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迹。
  崔俊俊说,2022年8月他们再次开始考古发掘,现在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揭露出夏时期保存较完整的地坑院落,由窑洞、水井、灶、储藏室等组成,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居住单元;今年还发现了早商时期的建筑基槽,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包括陶器、骨器、铜器、石器、卜骨等,还有千余块铜炼渣和少量的绿松石和原始瓷片,这些遗迹和遗物对我们了解夏商时期的聚落变迁、晋南地区夏商分界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对探索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以及夏商文化的变迁。
  “我们是谁?”
  “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
  采风团一行10天先后探访了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夏县禹王城及东下冯遗址、西阴遗址,绛县尧寓村,垣曲县舜王坪、皇姑幔,盐湖区舜帝陵、池神庙、蚩尤城,平陆县虞坂古盐道等中华文明部分遗址和传说故事的发生地。面对河东地区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无不感慨万千。
  一路走来,采风团不仅收获到先祖文化带来的震撼,也被史松令等用毕生去守护先祖文化的行为而感动。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我们是文明的探源者,更愿做文化的传承者。

傅海青 王金枝

(责编:褚嘉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