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长命菜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30720_cb9916b9c5ea268cc2d092a090d376a3.JPG

20230720_1632dd47fc879fd7c5ea0567bc1acf17.jpg

20230720_86a7a37e38b767d84b0a9bdedc42a01c.jpg

20230720_5ee4a5fcbb689003322bf2b9bab2089f.JPG


  节令已到大暑,三伏也到了中伏,上蒸下煮的日子,任谁的胃口都好不到哪里去。去逛一处档次不低的菜市场,转了一圈,就有了一副嫌弃的嘴脸,看着满满当当的各式菜摊子,竟然没啥能瞧上眼的,每天就那么几样家常菜,实在不知道该吃啥,才能有点胃口。
  蓦然一撇眼,看到了一把不属于菜摊子的草——马齿苋。居然在这里,居然在菜市场的摊位上看到了它。一般野菜不都是街头的临时摊位,个把年长者摆三五堆自家地里种的韭菜、油菜之类时,顺便在房前屋后、地头水沟边挽一堆野菜,一起摆时才会出现吗?这般堂而皇之地进菜市场,还真是不多见。摊主见状,便开始极力推荐,说这马齿苋是好东西,可凉拌、可炸丸子、和饺子馅皆可,一顿热情的输出,显然他是怕城里人,买了这草,不晓得该如何下手。临了,还十分得意地说,这马齿苋可是好东西,他们老家把这叫“长命菜”。摊主的热情,让这马齿苋登时高大上起来,不买一把,倒显得不识好歹了。
  夏天里,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路旁河边,都能看到它青翠欲滴的模样,藤蔓铺地分枝散长、茎根深红、叶圆翠绿、肥厚嫩实、葱郁繁茂,因它的叶片看上去极像马的牙齿,人们把它唤作马齿苋,也有人叫它蚂蚱菜、五行草、酸米菜、猪母草、酸味菜、胖娃娃草、长命菜等。
  这种草能在高温环境下生长,耐旱也耐涝,生命力极强,尤其夏天,别的植物都晒蔫了,唯有马齿苋面不改色。而且若将它连根拔出后置于烈日下曝晒,多日后仍旧不枯,再种入地中,仍能存活。夏秋季节花开成熟,人们大量采集,洗干净就可以食用。如果要将其贮存,只要将马齿苋放在锅内,经沸水烫过,然后在太阳下晒干,贮存起来,就可以长期食用。它得名“长寿草”“长命菜”,皆因它的生命力顽强吧。
  传说后羿射日,箭射十日,九日殒命。剩下的一个太阳侥幸逃走,藏到路边的马齿苋身下才躲过一劫。为了报答马齿苋的救命之恩,无论天气多热,马齿苋也不会被晒死。小小的马齿苋竟救了太阳,居功至伟,被封为“神草”。传说总是神奇的,不过能跟后羿和太阳挂上钩的植物也不多,如此看来,马齿苋还真是非同一般的草。在祖国幅员辽阔土地上,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寻见马齿苋的影踪,所以,制作和食用马齿苋还是十分广泛的。
  如今我们说它是草,千年前,杜甫生活的时代,它还真的是菜。不信你看杜甫的《园官送菜》:“苦苣针如刺,马齿叶亦繁。青青佳蔬色,埋没在中园。”他还写道:“又如马齿盛,气拥葵荏香。”看来,马齿苋那时就是人们园子里的一种菜。明代,一位名叫滑浩的太医,曾经为60余种野菜写了歌谣,其中便有关于马齿苋的记录:“马齿苋,马齿苋,风俗相传食元旦。何事年来采更频,终朝赖尔供餐饭。”这时说的元旦,是指我们现在说的春节,也就是说,在春节食用马齿苋是一种风俗。据考证,这种风俗主要流传于楚地,也就是今湖南湖北一带。元旦是在冬季,冬季是没有新鲜的马齿苋可食用的。那时,人们就已经会在夏季采回马齿苋后,用开水焯过,然后晾晒干,到了冬季,再将晒干的马齿苋泡软,制作菜肴,马齿苋扣肉就是一道十分下饭的菜肴。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也曾记录其祖母夏天会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做馅包包子。
  马齿苋除了食用,又可入药。乡谚曰:“夏天常吃马齿苋,一年无病又无害。”唐代医家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人久食之,消炎止血,解热排毒,防痢疾,治胃疡。”千余年前的人们对马齿苋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就已经十分了解。古书上说它又叫“五行草”,因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颜色与五行对应,金木水火土俱全,故又称“五行草”。它的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构成的基本要素,这似乎又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马齿苋称为“长命草”,说它食药皆用,可强体健身,延年益寿。如此看来,盛夏时节,摆上菜市场摊位的马齿苋,不仅仅是个尝鲜的点缀了,还是一道有益人体健康的美食。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