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做群众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发挥传统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走群众路线,更应当紧随时代而动,创新思路、方法和机制,积极回应老百姓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诉求,从而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不仅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清楚地把握我们当前所处的现实形势。总体来看,我们只用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时间,就跨越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我国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随之而来,我们将要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黄金发展期”加 “矛盾凸显期”。更何况,这一时期, 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日益触及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必然对开展群众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可否认,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发展中尤为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工作取得了不少新成效,党群干群关系取得了新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群众工作已经产生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临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具体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都值得高度重视和警惕。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地方在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的同时,经济社会纠纷和信访上访却呈现集中上升态势,甚至不断发生群体性事件、恶性暴力事件,对当地经济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冲击,而相应的群众工作却空白缺位、软弱无力、成效不彰,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在人民群众内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方式、不同的利益维护方式。无论是在经济、社会领域,还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广大群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已经空前增强,对于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具体运行深度参与的要求日益迫切,并且开始以各种舆论和行动来捍卫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各个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目标、过程、方式、途径等等,同样呈现复杂化趋势,并且利益博弈愈发公开明朗,日益激烈热络。
很显然,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群众利益问题,社会矛盾主要是因为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绝大多数是可以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教育、协商等办法来解决的。直面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凸显的现实,面对复杂多元的利益格局,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群众需求,办事情、做决策、考虑问题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都要更加细致具体、更有针对性,充分考虑统筹好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绝不能干劳民伤财、违背民意的事情。发展是硬道理,现实的很多问题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但如果改革和发展不能有效回应民心民意、解决民需民怨,不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幸福和尊严,那就是没道理。
其实与过去相比,今天我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增强了,我们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从党员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学习和交流,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群众感情不深,不掌握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不熟悉群众语言,面对群众工作时多有被动;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出了偏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只是写在报告里、喊在嘴上,骨子里还是根深蒂固的“驭民”意识,对群众疾苦冷淡漠视,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引起群众反感和抵触;随着干部年轻化加快推进,不少干部缺乏应有的基层历练和群众基础,不想做、不会做、做不好群众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还有极少数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价值观念扭曲,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违法乱纪、肆无忌惮,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良表现,与党的根本宗旨相悖,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必须尽快加以扭转。
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说过:“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温总理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所有人民公仆提出的基本准则,那就是“对人民负责”。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朴素道理。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化,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带来空前挑战,但这不能是我们忽视、弱化甚至放弃群众工作的理由,相反应该成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压力和动力。只有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把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司马牛(作者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