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最火的电影,我想不是《心花怒放》而是《黄金时代》,它不仅占据了文化版,还占据了金融版、IT版。而今天,更进入了《人民日报》版面,出现在习大大“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话题里。
人民日报记者张贺在“通稿之外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还讲了?”一文中说,习大大爱看电影也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在座谈会上,他竟然谈起了正在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当然是借题发挥,没说电影的具体内容,而是说五四以后在新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灿若星河的大师,留下了文艺精品。
这话相当于肯定了《黄金时代》的艺术价值。习大大喜爱传统文化、国学功底深厚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作为文艺大片,《黄金时代》的粉丝中显然多了个重量级的粉丝。习大大的“文艺不能当市场奴隶”的讲话精神,也让近期对《黄金时代》票房如火如“屠”的探讨、质疑告一段落——电影作为艺术,要有的是文化价值,体现民族情怀,票房不能是唯一衡量标准。
从这个角度而言,《黄金时代》显然是赢了。许鞍华与编剧团队的咬文嚼字获得了肯定,超豪华的巨星加盟阵容也不仅仅是看票房,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电影人的艺术情怀都被肯定了。
那么,《黄金时代》所开启的影视消费金融“大片”中,中影集团、百 度、中信信托三大角色,是否也一样收获了各自的掌声呢?不妨来看看。
首先是中影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影公司,文化企业30强,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作为最核心的电影运营机构,中影不仅仅是个商业化机构,更承载了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责任,也就是艺术的社会效应。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中影既推《中国合伙人》、《让子弹飞》、《致青春》、《赤壁》这样的商业电影,也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黄金时代》这样的历史题材片,而这类型的文艺片,票房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价值与口碑——所谓“可留给后人评说”才是成功,从这点看,《黄金时代》是中影的一次成功试水,开创的意义大于票房。
其次是百度。在互联网金融与影视快速融合、BAT征战影视市场的今天,“百发有戏”的横空出世显然是百 度一次“蓄谋已久”的成果。百付宝总经理章政华今年3月份就表态会在影视领域有所开创,毕竟拥有爱奇艺、百 度视频、百 度糯米等丰富的影视、票务资源的百 度,进军“影视金融”是水到渠成的事。
最终出炉的“百发有戏”给了专业市场一个不一样的惊喜。与阿里的“影视众筹”不一样的是,“百发有戏”主打的是“消费金融”概念——这不仅是规避了当下众筹诸多的“打擦边球”、碰红线的做法,还引入了最具特权属性的“双重信托”模式给广大网民,虽然游戏规则繁复,但“消费+金融”的架构设计却获得了金融业内的口碑,也获得了中影集团等影视大佬的青睐。据说,中影集团、中信信托跟百 度的合作那是“战略的”、甚至可能是“排他的”,绝非一锤子买卖,而是大佬间的联姻,据说合作的影片都排成大队了。按章政华的话说,百发有戏前期是在“修高速路”,路修好了,通车运货的就不是问题了。
在《黄金时代》票房压力等所带来的话题中,“百发有戏”一直是核心。专家们关注产品创新,广大网民则关注的是自己的8%预期权益能否兑现。一个“2亿元以下票房,预期权益都是8%”,又成了百 度“百发”的活广告,这也给了电影出品方很多的灵感,跟百 度合作,不仅能获得互联网金融的特权属性,还能获得空前的关注度,是“金融+宣传”双保险,不仅是大片的滋养温床,更是一些小成本电影、小众电影可依赖的摇篮。
所以有人说,“百发有戏”才是最大的赢家,《黄金时代》为百 度的影视金融开启了黄金时代。
再来看看中信信托。这是国内信托的领军企业。相较于前几年,当下的信托行业并不景气,以往主要聚焦“有钱人”的方式,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里也显得格格不入,如何创新地融入潮流是当务之急。中信信托此前在业内就以大胆的产品创新文明,“百发有戏”之前,它就完成了“消费信托”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实验,这次运用于人气最旺盛的影视领域,可以说中信信托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也让自己的产品从高端到“遥不可及”,完成了“亲民”的过程,还成功地融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先锋军中,不可谓收获不大。
因此,目前市场上为《黄金时代》票房担忧,并进而担心到百发有戏、中信信托的言论,其实大可不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为收益担忧的心也大可放回肚子里,价值连城的权益回报,对于三个行业大佬而言,那还真不是事儿。说到底了,百发有戏就是一个三主角同台唱戏,三方共赢的大戏,没有输家。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