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介休追思:不该渐行渐远的寒食节

时间: 2014年04月10日15:23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分享到: 评论:

  今年寒食节与清明节为同一天,4月5日。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个割股奉君的忠臣、功不言禄的高士、隐不违亲的孝子——介子推,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寒食节,记者重回介休,在这个介子推长眠的地方,追寻寒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访寒食文化的传承现状,追思正在离我们远去的寒食节。

  寒食文化 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相传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重耳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的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他,他不愿为官,躲进山里。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他却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这一天不生火做饭,吃冷食,故称寒食节。

  “介休因介子推而得名,介子推以及因之而起的寒食文化为这一方水土带来了深远影响,寒食文化蕴含着介子推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还有晋文公知错能改的品德,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介休市文化局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寒食文化。

  “在介休的时候没有感觉,等出来上大学的时候,有同学问起我介子推的故事,自豪感瞬间爆棚。”钮凯辉是一名来自介休的大学生,说起寒食节和介子推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值得敬佩的是他的‘忠’和‘孝’。忠可能体会不深,但在外地上学这几年,对孝顺的理解越来越深了。从小就听说过很多介子推孝顺老母亲的故事,现在长大了,越发知道父母的不易。”钮凯辉说,介子推对他的影响颇大,但寒食习俗在他家并没有保留太多。他坦言,自己知道的习俗也只是不能生火、吃冷食,但现在家里也不太讲究这些。

  寒食风俗 渐行渐远的文化盛宴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介休文化局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许多古代寒食节的风俗,包括饮食、活动诸多方面:食物方面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内容大多寄予美好向往,如面燕,取介休方言“念念”谐音,寓意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等;活动也有插柳、踏青、蹴球、吟诗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以柳为寒食节象征,一来传说介子推死于柳下,二来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如今,这些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别说年轻人,许多中年人都不知道了。”

  山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胡志毅给记者讲了一个晋中地区的寒食节风俗:“在过去,为了让孩子知道寒食节,这一天老人要给孩子扎一个像公鸡一样的布偶,多为红色,公鸡嘴里‘含’着一个榆钱,谐音‘含食’。”他告诉记者,寒食节有很多习俗,除了上述插榆钱外,还有吃凉粉、炒面,插柳,郊游踏青……许多习俗在民国之后渐渐淡去,唯有祭祖作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保留的比较广泛。过去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尚且通过这样谐音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今文化水平提高了,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胡志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王瑞金老人今年75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介休人,对于寒食节的习俗,住在城里的他也没有太多保留,只是在家里祭拜一下:“过去讲究寒食节这一天烟囱不能冒烟,现在城里大部分家庭做不到了,不过在农村,特别是在绵山脚下的一些村子,不生火、吃冷食的风俗还保留有一些,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蒸一些类似花馍的发糕,各个村的风俗也不是完全相同。”

  对于节日的习俗,王大爷有自己的看法:“不生火、吃冷食的习俗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介子推,更是为了让人们继承他的精神,能让忠君爱民的精神传承下去就好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使在介休当地,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介子推这个历史人物,更别提寒食节的诸多风俗习惯和精神内涵。就全省来看,寒食节不生火吃冷食的习俗除介休及周边地区有所保留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了。传统风俗的淡忘是传统文化消逝的一个见证,现在还有多少山西人能完整说出介子推的故事呢?

  传承发扬 漫漫长路的上下求索

  采访中,记者意外的发现了许多“奇葩”的见解,一位网友用阴谋论的眼光重新解读了这个故事:贤明的晋文公不可能忘了介子推,未被重用只能说明他可有可无,这不过是兔死狗烹的又一个案例,之后的怀念不过是晋文公自导自演的闹剧,目的是为了收买人心。也有人由此引出现代职场理论,之前的功劳不代表今后的地位,能力不够还向领导提出升职请求只能是死路一条。

  对比以上言论,绝大多数的网友对于介子推其人其事都抱有崇敬之情,一些人崇敬之余对他的“愚忠”、“愚孝”也深感惋惜。多元化的文化里,我们不能评价谁对谁错,但种种奇葩的言论背后,是否能说明我们的文化传承有不足和偏差,是否能说明我们的生活太功利了,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介子推的故事比屈原还要早358年,同样忠君爱国,介子推的故事还多了几分功成身退的高洁和晋文公知错能改的品德,但屈原的故事流传更为广泛,端午节的习俗也保留更加完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努力。

  令人欣慰的是寒食文化正在一步步走近我们生活,从2008年4月5日绵山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以来,这里每年都会举行“祭拜介公大典”文化活动。 祭祀活动由献祭品、读祭文和行拜礼三部分组成。整个活动隆重庄严,神圣肃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新闻媒体记者一起向介公虔诚朝拜,表达深切的追思。

  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的“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为宣传寒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11年4月第四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与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相结合,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同根同祖的认知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和热烈好评。 近年来,当地不断通过云峰寺绝壁挂祥铃、水涛沟万人踏青等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和主题庙会以及发行邮票、举办专题演出等多种方式,追寻寒食习俗、宣传寒食文化。今年清明寒食节期间,绵山景区还将举行“踢毽子、跳绳、拔河、荡秋千、踏青、插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追思先闲,传承传统文化。

  不生火、吃寒食不是寒食节的全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以及知恩图报、知错能改的品德更需要我们思考和传承。寒食节的食物是冰冷的,但传承文化的内心是温热的,在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节,吃掉的寒食将转化成温暖的文化,温暖我们的内心。

山西新闻网实习记者 郭嘉伟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