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被昨夜的一场骤雨洗净的太原空气清透,暑日的燥热不见踪影。就如这夏日难得的清风拂面,大西高铁(太原南至西安北)的正式开通让关注它的每一个人心情畅快。早上8点50分,定员613人的大西高铁首发列车D2011满员驶出,渐渐远离恢弘大气的太原南站。从三晋大地到三秦大地,从清凉太原到火炉西安,车上旅客的心情也正像这渐变的天气一般,从清爽到热烈。用时仅仅2小时57分钟的首发之旅,一场奇特的情景剧自始演到终,虽不设定角色、不限制剧情、不刻意彩排,却照样精彩非凡……
百日婴儿成最小旅客 九岁女孩素描高铁
早上9点05分,运行十五分钟的D2011车厢电子屏上已显示249km/h。尽管列车像飞一样一路向西,但车上的人却感觉不到任何摇晃。旅客早已坐定,惬意地欣赏着窗外的美景,列车长周丽琼却继续忙碌,手中拿着一个粉红色的特殊面纱,从3号车厢疾步向后走。
“来了来了,快戴上吧,别饿着孩子。”5号车厢,周丽琼迅速找到抱着婴儿的解晋彤,赶忙把面纱递过去。原来,这面纱是一顶特制的帽子,专门用来让妈妈们哺乳。“这是我们专程准备的爱心哺乳帽,在大西高铁首发日就配备在每一列车上,给妈妈们提供便利,以免尴尬。”
太原百日婴儿航航成大西高铁首发列车最小旅客 实习记者 刘雨新/摄
不一会儿,“吃饱喝足”的航航便停止了啼哭,在妈妈解晋彤怀里安恬入眠。见此情形,一直焦急的周丽琼不禁轻轻舒了口气:“这是咱们车上最小的旅客,才出生一百天,就见证了大西高铁的开通。”听了这话,就连解晋彤也惊喜不已:“这次去西安看妹妹,原本想六月底去,但为了等大西高铁开通,专门定在了今天走,没想到还让航航成了首发最小旅客,真是太有纪念意义了!”
两个九岁的忻州女孩作画“我眼中的高铁列车” 实习记者 刘雨新/摄
这边解晋彤沉浸在惊喜中,那边两个九岁的忻州女孩儿诺诺和张姜盼盼也同样兴奋不已,因为这不仅是她们第一次坐高铁,而且俩人上车后画的素描已经完工了!“你看,这是‘太原南站’,这是‘站前广场’,这是‘和谐号’……”诺诺指着小小的画本,给妈妈展示上车半个小时的成果。画本上,“我眼中的高铁列车”几个大字跃入眼帘,“站前广场”上还有嫩绿的草坪,画纸最上方的留白处,甚至还有两只放飞的和平鸽。
“她俩开学后就要上四年级了,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讲秦兵马俑的文章,她们想亲眼看一看,所以就决定去西安旅游。”盼盼的妈妈姜女士说,“这次是专程来坐大西高铁首发列车的,感觉非常平稳,你看她俩画画都没受影响,一点儿都没有摇晃。”
“发烧友”体验首发快感 耄耋夫妻“高铁一日游”
“山西周围的铁路新线开通首日,我一般都会乘坐第一趟列车体验一下,这种感觉非常棒!”正在山西财经大学读研二的彭岩松,只用这一句话就足以引起周围旅客的好奇心。这名体验首发快感的火车爱好者,是个不折不扣的“铁路发烧友”。
彭岩松是大同人,由于父母在太原工作,所以从小在太原长大。“从记事起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大同,可能是经常坐火车的缘故,对火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虽然一直自诩火车爱好者,但真正让彭岩松感到震撼、对火车产生研究欲望的,是2002年10月1日与火车的一次“亲密接触”。
“那次是从太原回大同,真的很幸运,第一次进入火车头跟乘。当时只觉得视线非常好,前面密集交叉的铁路轨道尽收眼底,特别震撼。那种感觉到现在都忘不了,以后再也没有体验过。”正是这次经历,让彭岩松彻底变成“铁路发烧友”,谈及山西铁路发展史更是头头是道:“2009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开通,山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动车,太原到北京的时间由8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2011年1月11日,太中银铁路开通,成为继陇海、包兰铁路之后第三条连接祖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大动脉;2014年7月1日,历时五年半,大西高铁终于开通,成为我国第一条县县设站的高铁路线,太原到西安由原来的十个小时压缩到现在的不到三个小时……”
80多岁的太原老夫妻体验“高铁一日游” 实习记者 刘雨新/摄
相较于彭岩松的侃侃而谈,84岁的太钢退休老职工陈瑞和带着80岁的老伴儿正安静地体验“高铁一日游。”这对老夫妻喜欢看新闻,一直在关注大西高铁,得知今天正式开通,早早地就让女儿在电脑上守着买票。“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去西安出差,火车不仅速度慢,买票也特别难。现在女儿提前就已经订好了往返的高铁票,上午从太原出发,中午在西安吃顿饭,下午三点再返回,这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儿!”
“是啊,以前没时间旅游,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看沿途风景、看新火车站、体验大西高铁。”接着陈大爷的话,一旁的老伴儿也忍不住说两句,“我们自己给今天的旅游起了个名儿,就叫‘高铁一日游’。”
首张票购买者直言幸运 话“大西”工程师五味杂陈
在1号车厢的01D座,想起6月28日清晨抢到大西高铁第一张票的情形,刘建军仍然有些恍惚,当时的紧张感仿佛重新来过。但捏着手中实实在在的车票,他心里才彻底踏实:“不敢相信自己能抢到第一张票,说起来真是太幸运了!”
刘建军展示抢到的大西高铁第一张票 实习记者 刘雨新/摄
由于生意上的需要,刘建军经常要往返于太原和西安之间,大西高铁的开通,他期盼已久。“以前从太原到西安一般都坐飞机,但其实算下来时间比坐高铁还长。而且飞机票要八九百,这个一等座才222元,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划算。”
买票那天,刘建军早上五点半就从家出发去太原南站,虽然当时已经有人在等候,但他们没有到售票窗口前排队。“快开始售票的时候我几乎是一路小跑过去的,当时旁边窗口的人比我去得还早,没想到第一张票还是被我抢到了,那种紧张的感觉还真是没怎么经历过。”听着刘建军的抢票经历,周围的旅客也跟着唏嘘不已,而看到他手中拿着的唯一一份首发纪念品时,众人不禁露出了艳羡的表情。“你们看,这个列车模型是空运过来的,仅此一个,买都买不到。还有这折扇,大西高铁每一站的名称都写得很清楚。等回了家,我要把这两样纪念品和车票都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
不同于刘建军单纯的激动和兴奋,对于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项目总工程师张海兵来说,从参与大西高铁线的设计与建造,到今天见证正式通车,这期间的感受只能用五味杂陈来表述。“从2008年到现在,这条线我平均一个月从头到尾最少要走两趟,对于我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将近六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算长,但却可以发生很多事,其中的酸甜苦辣,一时半会儿真说不出来。”
大西线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要经过五个盆地、两个苔原,还要经过汾河、渭河、黄河三条大河,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地质类型。“山西的水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恢复又难,所以修建的时候绝对不能破坏地下水流通区,我们既得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也得保证对水环境的保护。再加上汾渭断裂带地面沉陷比较严重,很多不可预见性的危险会突然出现,这些是最大的考验。”直到今天,当初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仍然历历在目。
“但困难毕竟都克服了,大西高铁的开通,对晋陕两地人出行意识的影响是一种质的变化。这不仅在于时间的大幅缩短,更在于高铁是一种环保的全天候的出行方式,加之高密度、公交化的开行,产生的社会效益不言而喻。”坐在大西高铁上,看着窗外疾驰而过的风景,这个老家在雁北,却从1999年就开始在山西干项目,把自己当作半个山西人的五尺男儿,思绪早已飘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因为那里,有他六年中最想陪伴、却无法陪伴的孩子:“大西开始建设的时候他才一岁,这些年我没有让他感受到应有的父爱。大西开通了,我可以找时间多陪陪他,尽量补偿……”
山西新闻网记者 郝亚红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