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时代共鸣,古今对话擦亮晋中文化名片
非遗与时代共鸣,古今对话擦亮晋中文化名片
漫步秋风里,怡然见晋中。非遗守正创新,科技交融新生。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晋中展区为前来的观众带来一场古今交融的互动盛宴。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的高科技呈现,活动形式丰富,引来众多观众驻足。
太行之麓立风骨,汾水之滨蕴华章——晋中,这座镶嵌在山西中部的城市,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以时代活力为墨,书写着古今交融的精彩篇章。这里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青砖黛瓦间藏着明清商帮“汇通天下”的传奇;乔家大院雕梁画栋、王家大院恢弘壮阔,一砖一木皆是晋商智慧的凝练。左权小花戏翩跹起舞,平遥推光漆器流光溢彩,国家级非遗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
▲文博会晋中展区 图/李卓馨
步入文博会晋中展区,仿佛一脚踩进千年文化的锦盒——展架间,非遗技艺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说话”。
展区的左侧,一组龙纹琉璃砖引人驻足——砖身缀满深邃珐华彩釉,高浮雕龙纹盘旋其上,气势雄浑撼人。鲜少有人知晓,这组琉璃瑰宝的“原型”,是烧制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稀世珍品,如今仍静立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中,承载着故土的记忆。为让这份明代山西琉璃巅峰技艺“重返故里”,国家级非遗介休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开宝,于甲辰龙年进行攻坚,完成20块原件的等比例复烧。当复制品在展区亮起光泽,昔日瑰宝终以另一种姿态“归家”。这份传承壮举,于2024年登上CGTN央视国际频道,向世界传递着中国非遗的永续生命力,更彰显了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龙纹琉璃砖 图/李卓馨
百年老字号“芝馨昌香房”,拥有300多年历史,历经十一代匠人薪火相传,如今仍是北派合香香方配伍技艺的非遗守护者。“古人讲香药同源,我们拥有两项非遗,特色是古法合香。”展柜负责人介绍。而这份古老香气并未困于过往——如今的芝馨昌已搭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现代经营版图,网店与遍布全国知名商街、景区的200余家终端相连,让百年古香在当代商业土壤中扎根生长。
▲芝馨香房古法合香产品 图/李卓馨
榆次区级非遗项目“榆次木版年画”体验区热度颇高。展区负责人石庆英介绍:“我和我的爱人自2012年起走访全国十多个年画产地,拜访学习求艺于全国30多位年画研究专家学者和传承人。”据了解,晋中榆次木版年画的雕刻技艺可追溯到金代。石庆英夫妇传承和延续具有地域特征的晋商微型木刻技艺。现夫妇二人开的老四夫妇年画工作室,集创作、雕版、印刷为一体,是晋中榆次唯一一家年画生产及研学基地,受到本地及全国各地游客喜欢。
▲榆次区级非遗项目木版年画 图/李卓馨
“此次文博会晋中展区,把非遗的活态传承、文物的活化利用和科技创新进行有机结合。珍贵古籍的影印本、青铜器的复制品等都向大家呈现晋中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成果。”晋中市委宣传部文产科科长王昕介绍。
从明代琉璃的“复刻归家”,到数字技术的“古今对话”;从老字号的“薪火永续”,到专业镇的“产业创新”,晋中展区以多元形态诉说着一个核心:传统文化从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能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澎湃生命力的“活资产”,更是晋中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厚重而鲜活的文化名片。
记者 李卓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