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博会|三代匠心传承 让古老面塑“活”在当下
山西文博会|三代匠心传承 让古老面塑“活”在当下
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阳泉展区,一件件神情生动、色彩绚丽的面塑作品陈列在展柜中,格外引人注目。武圣关羽气宇轩昂,活佛济公笑容诙谐、文昌帝君神态端庄——这些出自盂县面塑手艺人刘豪之手的作品,既藏着传统民间艺术的魂魄,又透着新时代的审美意趣。
“面塑不只是手艺,它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一种方式。”刘豪站在展位前,向来往的人群介绍道。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盂县泥塑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艺术之路始于家族三代人的坚守。祖父走西口时靠捏面人谋生,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擅长泥塑、彩绘与纸扎。在父辈熏陶下,刘豪自幼便对面塑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实践中,一步步摸清了传统雕塑的门道。
然而手艺再深,也难抵时代变迁。为维持家用,刘豪一度转行跑货运。可哪怕是在最奔波劳碌的日子里,他仍然没有放下心中热爱——阳泉境内不少庙宇的塑像出自他手,闲暇时更是一心钻研雕塑工艺。
为了传统民间技艺不沉入历史,刘豪遍访名家,深入学习。“传统面塑易裂、怕潮、难保存,尤其是细节处,风吹日晒久了,可能就毁了。”在面塑大师萧占行指导下,经过无数次试验,他最终调制出以树脂为主的新型面料,“现在做出的面塑不开裂、不变形,能够更完整地保留细节。”
他的作品也在不断打破传统边界。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做的“冰墩墩”“雪容融”让小朋友爱不释手;面塑作品《武圣关羽》《韦陀护法》更是在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乡土能人技艺大赛中斩获佳绩。“面塑不应该被框在旧题材里,它也可以讲述今天的故事。”
在此次文博会上,他不仅带来关羽、文昌帝君等经典人物,还展出了蕴含叙事的“忠义藏山”“夜读春秋”等场景作品,以及造型别致的花馍样品,引来不少观众拍照、询问。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刘豪常念着这句话,“我的梦想不是做出多少惊艳的作品,而是让面塑真正走进生活、打动人心。它不该是玻璃柜里的陈列,而是可以拿在手中、讲在心里、传下去的活的文化。”
如今,他的工作室迎来了越来越多研学的小学生、实践的大学生,甚至还有外地专程赶来学习的爱好者。一团面,一双手,一份心,刘豪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技艺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