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山西“文化+科技”新图景!融合典型案例焕新三晋文脉
勾勒山西“文化+科技”新图景!融合典型案例焕新三晋文脉
8月21日下午,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展区会议厅内,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与科技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活动隆重举行,15个入围案例勾勒出山西“文化+科技”新图景,其中10个典型案例的发布更是为焕活三晋文脉注入新活力。
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现场
本次活动不仅首次系统性梳理我省文化科技融合成果,更权威发布10个示范典型案例与5个入围案例,从考古现场的智能管控到数字荧屏的文化叙事,全方位展现三晋大地“科技赋能文化”的生动实践。
此次发布的15个案例覆盖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数字文博等九大领域,每类案例均直击文化发展痛点,用技术解锁新可能。在考古现场“智能化”方面,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搭建起“移动实验室+智能管控”模式,让考古过程更精准高效;文物修复“科技化”领域,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为千年石窟披上“隐形防护衣”,破解传统修复难题;文旅体验“数字化”进程中,山西・文旅云平台整合全省文旅资源,让游客“一部手机游山西”成为现实;文化传播“IP化”探索里,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既能与游客实时互动,更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
十大典型案例颁奖环节
活动路演环节,三组案例团队分享的“技术干货”引发关注。大同花木兰数字人团队透露,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原北魏服饰细节,让数字人兼具“文化质感”与“交互能力”,目前已应用于大同古城导览;《团圆令》团队打破行业常规——借助AI算法自动生成动画分镜与场景,大大缩短了动画制作周期,这部国内首部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即将登陆全国院线;关公文化大模型团队则聚焦“文化出海”,通过大语言模型构建多语种“忠义文化”知识库,助力关公文化走向全球。
大同花木兰“3D超写数字人”典型案例路演
作为山西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首次权威发布,此次案例征集不仅筛选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更明确了“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的发展方向。下一步,这些案例将作为标杆,推动三晋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动态活化”转变,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与科技双重动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新分享观点
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科技赋能考古发掘类: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类: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
科技赋能数字文博类:大同花木兰“3D 超写实数字人”
科技赋能智慧旅游类:山西・文旅云
科技赋能动漫游戏产业(AIGC)类:国内首部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
科技赋能音视频产业类: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
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类:忻州“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
科技赋能实体文创类:晋城3D打印重现铁佛寺“二十四诸天”
科技赋能语言文字处理和文化模型类:关公文化大模型
科技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和背景类: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
入围案例名单:
晋阳古城中子成像技术
陶寺遗址科技考古
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
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数字化保护活化壁画
磁悬浮地球仪
采写/摄影:王翘楚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