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老泉畔鼓声扬——一支锣鼓队的非遗传承与蜕变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难老泉畔,铙钹翻飞,鼓声震天,为迎接七月初二的晋祠庙会,身着绛红色传统服饰的太晋锣鼓队年轻队员们,正在阳光下挥汗如雨。

伴随着鼓槌上下翻飞,队员们身体腾挪闪跃,激昂时如山河咆哮,声浪直抵云霄,舒缓处似晋泉潺潺,轻盈拂过心尖……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下来,击者忘我,听者动容。

鼓点铿锵 田间地头走出了艺术团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伍,正在用青春的力量重新诠释着古老的太原锣鼓艺术。

2017年的春天,在太原市晋源区东院村广场上,四十余位村民用最朴素的热情敲响了第一声鼓点。创始人李红强至今记得最初的情景:“那时候就是农闲时大家凑在一起热闹,没想到能走到今天。”

七年间,这支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组成的队伍,发展成了拥有完善组织架构的专业艺术团体。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吸纳了十里八乡的200余名队员。每年寒暑两假,队员们都会自发组织为期月余的封闭训练。

开拓创新 赋予传统艺术现代表达

太原锣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声名赫赫。太晋锣鼓队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开创的“鼓舞”表演形式。

在保持太原锣鼓雄浑底蕴的同时,队员们创造性地融入了现代舞蹈语汇,鼓点声中,他们或腾跃如龙,或旋转似风,将力与美的结合推向极致。出神入化的技法,让锣鼓更具观赏性与艺术美感。

(资料图)

“我们不想只是简单地敲锣打鼓,要让传统艺术活起来、动起来,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更有时代的朝气,年轻人才会更喜欢。”教练郭志亮如是说。

在2023年太原锣鼓大赛上,他们一曲惊艳全场,最终从14支专业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亚军。

薪火相传 力量激活非遗生命力

对于队员们来说,锣鼓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表演团体,而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30岁的殷佳佳坦言:“以前农闲时就泡在麻将馆,现在一有空就想着练鼓。”

更令人惊喜的是,几位患有肩周炎的老队员发现,长期的击鼓练习竟然让他们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缓解。经济方面,队员们的月收入都有了显著增加。

“不仅是赚钱,在这里,感受到更多的是团队的温暖和力量,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指挥程彩花说,每当排练日的晨光初现,就能看到队员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团队最宝贵的财富。

从乡村庙会到城市广场,从婚庆典礼到商业庆典,这支锣鼓队的演出邀约不断。他们不仅活跃在太原各地,更将太原锣鼓的魅力带到了周边地区。

目前,团队每月要完成60至70场演出,场场观众爆满。“我们要让太原锣鼓走向更大的舞台,走进老百姓心中。”李红强望着正在排练的队员们,眼中满是憧憬。在铿锵激越的鼓点声中,这群年轻人们正在书写着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责编:王晓艳、金环)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