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声,唱响山河激荡!《黄河回响》音乐会央视播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两岸同声,唱响山河激荡。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到来之际,由海峡两岸音乐家联袂呈现的“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于山西圆满举办。8月15日,CCTV6电影频道进行播出,用音乐缅怀抗战峥嵘岁月,弘扬不屈民族精神。

▲《黄河回响》音乐会在壶口瀑布岸畔举行

滔滔黄河水,巍巍太行山。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而在太行山军民在抗日烽火中铸就的“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的砥砺前行中绽放光芒,激励着中华儿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本次音乐会活动,作为海峡两岸音乐家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畔与太行山上的首次合作,创新性地以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王莽岭等作为实景舞台,天地为幕,山河为台,让英雄乐章在自然天地间激越交响,让抗战精神在时代旋律中永续传承,让民族伟力在两岸血脉里同频共振。

▲《黄河回响》音乐会在太行山王莽岭举行

本次活动参演阵容强大,汇集海峡两岸音乐家构筑千人联合演出团队。序幕之中,深受两岸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于适深情讲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这一条大河。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这一首旋律。”于适还与两岸乐团、合唱团员一起,将取自宝岛台湾日月潭的水,汇入了宽广的母亲河——黄河。

▲青年演员于适参演《黄河回响》音乐会

80年前的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胜利,也见证了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时刻。80年后的今天,两岸青年怀揣崇敬和缅怀之情相聚于黄河之畔,用《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回望并重燃那段壮阔岁月。著名钢琴家郎朗携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国家大剧院配音演员赵岭等,与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台湾上玹乐集民族管弦乐团、中北大学合唱团、晋中信息学院花儿合唱团等,共同带来了一场触动灵魂的视听盛宴。

▲著名钢琴家郎朗演奏中

当郎朗的手指触碰到琴键,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与第二乐章《黄河颂》激情奏响。黄河船夫搏击惊涛险滩的场景与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抗击侵略者的画面跃然眼前。随后,《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多个篇章接连奏响。李心草指挥棒划出凌厉弧线,赵岭朗诵声音豪迈,合唱团歌声整齐嘹亮,演奏声、合唱声、朗诵声与黄河涛声交织、气势磅礴。

▲《黄河大合唱》在黄河边奏响

诚如郎朗所言:“《黄河协奏曲》一直以来都深深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它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勇敢无畏、奋勇向前的精神,还拥有着极为优美的旋律。它既有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又有细腻柔情的一面,每次弹奏这首曲子,我的内心都充满了骄傲与自豪。”来自中国台湾上玹乐集民族管弦乐团的许雅惠难掩激动:“本来一直没有办法体会歌词‘黄河在咆哮’中为什么要用‘咆哮’一词,来到壶口瀑布,觉得它真的在‘咆哮’。”

▲太行山王莽岭《黄河回响》音乐会现场

福州海峡交响乐团台湾乐手曾钦堂是第一次来到太行山,他感觉“眼前看到的这些风景,我只有在地理课本上面看到过,身临其境觉得非常震撼”。当音乐会转场到太行山王莽岭,红色歌曲在千沟万壑的莽莽峻岭中响彻云霄。《在太行山上》是诞生于1938年7月的抗日战歌,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谱曲,专为山西抗日前线的军民而作,展现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太行精神”。1943年,《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填词,卢肃谱曲,在河北省平山县北庄村首演。这首诞生于敌后抗战根据地“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的不朽作品,号召人们只有团结起来、形成钢铁般的力量,才能无坚不摧。

▲音乐会再现“陵川号兵”吹响冲锋号的风采

以岳飞千古名词《满江红》为基底,抗战岁月曾激励亿万中国军民的同名“战歌”再次唱响。从演播艺术家任志宏激昂豪迈的朗诵,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雄浑激荡的演唱,再到台湾古筝演奏家蔡芳咏铿锵有力的琵琶演奏,两岸音乐人用乐声与歌声共同追忆生死存亡关头不灭的民族之声。廖昌永很荣幸在太行山来演唱《满江红》,“这首曲子激励了亿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蔡芳咏站在太行山的悬崖边则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美好的山河就在背后,顿时间也就不紧张了”。“这次的活动也让我感受非常深刻,两岸一家亲,我们要记住历史,积极阳光地朝前,让我们用音乐筑起两岸的桥,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蔡芳咏演出结束面对媒体采访时说道。

▲《满江红》演出现场

本次音乐会活动在海协会两岸交流基金支持下,由电影频道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共同支持,于8月15日晚间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

▲《黄河回响》音乐会节目单

从一个音符到万众和声,从一方舞台到万里山河,两岸音乐人携手完成了一次跨越山海的深情演奏。这些旋律不仅回望历史,更传递着面向当下与未来的信念与力量。

记者:张晨阳

图片来源:电影频道

(责编:李清伟、金环)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