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物对话三十余载,他在时光中守望“永恒”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八月的长子县翠云山,层林叠翠,绿意盎然,一座千年古刹——法兴寺坐落其间,尽显端庄古朴。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长治活动期间,在省人大代表、长子县天王寺、法兴寺、崇庆寺文物所副所长张宇飞的带领下,采访团走进这座寺庙,了解它背后的文物保护故事。

法兴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址位于长子县慈林山,后因地处煤矿采空区而搬迁至翠云山。寺内的宋代彩塑、唐石舍利塔与唐燃灯塔被誉为“法兴寺三绝”。1988年,法兴寺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22岁的张宇飞成为法兴寺的文保员。初到这里,张宇飞的工作只是看护寺庙、防止偷盗,偶尔客串一下讲解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些被称为“国保”的塑像和建筑。查阅史料、研读碑文、请教专家、走访乡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寺庙内文物背后的故事也逐一浮现于世人眼前。

“眉如鸟之双翼向外舒展,眼如鱼之对游向内会聚,鼻如山之脊梁向下贯通,唇如花之绽放蜿蜒起伏。”张宇飞饱含深情地讲解着镇寺之宝——宋塑十二大菩萨造像。他专业而生动的解说,让沉睡千年的文物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在游客眼前“活”了起来。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游客们无不为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和张宇飞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折服。

讲解结束后,采访团步入他的办公室,满室的图书让人惊叹不已。“守着寺庙三十多年了,生活和工作都在这里。虽然有些简陋,但很清净,给我更多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张宇飞说道。

这些年,他还把多年的研究成果编撰成书,先后出版了《佛影——法兴寺、崇庆寺、观音堂彩塑赏析》《小张碧云寺——兼论乡土崇拜》《国之瑰宝——长子法兴寺崇庆寺》《长子“国保”100问》等专著,为长治市佛寺文物类图书的编著提供了范本,为提升法兴寺、崇庆寺等文保单位的学术地位作出了贡献。

“越了解,越热爱。寺庙彩塑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不仅需要被保护,更需要被挖掘、被传承,让更多人了解长治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张宇飞说。

作为人大代表,他不仅常常深入长子县慈林镇东范村代表联络站与选民面对面交流座谈,直接听取民情,了解民生,同时,关注文物保护事业堵点、痛点、关键点,反映文保人的需求与愿望。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今年省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加大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宣推》的建议。

“山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唐代以来彩塑数量、现存古戏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现存历代长城墙体长度居全国第五,长城点段数量居全国第三。”张宇飞如数家珍地列举着数据,眼神中透着紧迫感,“如此丰厚的家底,更需要法治护航。”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他建议,对全省各级文保单位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执法人员,以及文保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对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行宣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中来,激发公众学习文物保护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站在法兴寺的古刹前,阳光为千年文物镀上一层金色光辉,仿佛时光在这里驻足。三十余载春秋,张宇飞从青涩少年到两鬓染霜,从一名普通文保员到省人大代表,他的身份在变,但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从未改变。

他不仅是文物的守护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是法治的践行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基层文保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看到了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情怀与使命。也正是无数个像张飞宇一样的“文化守夜人”,用坚守诠释责任,用热爱传递文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责编:王晓艳、金环)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