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混养增效益 绘就“一地双收”好“丰”景
稻蟹混养增效益 绘就“一地双收”好“丰”景
7月28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的3000亩水稻田里,蟹苗投放工作正有序进行,一只只优质蟹苗在稻株间穿梭觅食,与长势正盛的秧苗共同开启“稻蟹共生”的生长旅程。
探索“一水两用”新路径
记者了解到,晋祠镇正在760亩试验田上首次尝试“稻蟹混养”这一生态种养新模式,生动演绎着“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绿色发展故事。
“螃蟹能吃掉田间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又成为天然肥料,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提升了稻米品质。这种模式让晋祠大米的清香中多了份蟹鲜味,也让肥美的螃蟹沾染了稻香。”晋祠镇农业办主任张水龙介绍。
为确保项目成功,晋祠镇组织农技人员赴宁夏、朔州等地取经,精选16个发芽率高、籽粒饱满、抗逆性强、耐深水的优质稻种,在王郭、赤桥、索村、花塔、新庄等7个村配套投放优质蟹苗。经过三个月的共生期,预计可收获稻谷77万斤、螃蟹11万斤。
集体种植激活发展动能
在此基础上,晋祠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优质特色水稻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村集体合作社种植”与“种植大户流转”双轮驱动,引导村集体在传统水稻种植的基础上拓宽增收途径。
作为“村集体合作社种植”模式的试点村,新庄村整合村内闲置土地,统筹管理种植、生产、加工各环节,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
“过去分散种植效益低,现在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还能多赚一份螃蟹钱,大家积极性更高了。”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梁胜凯兴奋地介绍道。
土地流转盘活乡村资源
与合作社模式互补,“种植大户流转”模式在晋祠镇落地生花。通过招商引资,村里引入专业农业企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规模化种植稻蟹。
其中,各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投入、市场运营,村集体收取土地租金,并组织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索村村民李大姐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每年有固定收入,在田里务工还能赚工钱,收获后还能给我们发放稻谷,日子越过越红火。”
“难老泉的稳定复流,为晋祠水稻的高品质种植注入新活力。接下来,我们将努力延伸产业链,持续拓展‘大米+文旅’‘大米+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张水龙信心满满地表示。
从千年贡米的历史传承,到稻蟹共生的创新实践,在这片田野上,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锦绣图景正变为现实。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