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三晋 e法同行|探访中华律法起源 聚焦皋陶文化活化传承
法润三晋 e法同行|探访中华律法起源 聚焦皋陶文化活化传承
7月24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山西站”走进“华人老家”临汾市洪洞县,探访全国首家司法博物馆——华夏司法博物馆。这里不仅是触摸中华法治文明源头的窗口,更藏着古人“德法并治”的智慧密码,为当代社会主义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着深刻的历史镜鉴。
▲活动现场
这座独特的博物馆,依托皋陶故里——洪洞县甘亭镇师士村“皋陶祠”遗址修建,主要由“皋陶祠”与“华夏司法博物馆”主展馆构成。主展馆内的四个展厅,以史料、实物、图片为经纬,系统铺展了中国法律从起源到现代的五千年演进:从法律萌芽的混沌初开,到古代法制的迭代演变,从历代法治人物的思想光芒,到现代法治进程的铿锵步伐,每一处展陈都在诉说着华夏司法文明的基因传承。
作为全国首家司法博物馆,其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国法律博物馆的空白,更成为镌刻在中华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馆内那尊由最高人民法院设计的铜铸皋陶像,大门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题写的匾额,以及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研究皋陶司法思想,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题字,无不彰显着它在当代法治语境中的特殊分量。
▲馆内石碑
而这座博物馆的灵魂,无疑是被尊为“司法始祖”的皋陶。生于约公元前2220年的皋陶,在尧舜时代执掌部落刑法,以“士师”之职开创了中华法治的先河。他创造的“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构建了早期刑罚体系,却更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教化万民;他借助独角神兽“獬豸”明辨是非、决断案件,让公平正义有了具象化的图腾,而其“创设监狱,明于五刑,以弼五教”的治理智慧,更率先奏响了“德法融合”的主旋律——在皋陶的认知中,“法”是“德”的守护者,刑罚的终极目的不是惩戒,而是通过开民智、明是非,让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最终消弭犯罪。这种将“法的刚性”与“德的柔性”熔铸一体的智慧,成为中华法治文明的源头活水,至今仍滋养着现代治理理念。
穿越五千年时空,皋陶的法治智慧在当代依然闪耀。他所倡导的“德法并治”,与今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一脉相承,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洪洞县华夏司法博物馆的存在,不仅是对这段文明源头的妥善保存,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在这里,参观者既能从史料实物中触摸古代法制的演变轨迹,更能从皋陶“德法融合”的思想中,读懂现代法治建设“以人为本”的深层逻辑。
▲“法魂”
近年来,山西对法治主题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正是这种“古今对话”的生动实践。从华夏司法博物馆的建成,到一系列普法活动的推出,山西正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体系。这不仅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历史厚度,更向全国展示了传统文化资源赋能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能性。
山西新闻网记者 王翘楚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