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雁绣传人高凤兰:与时间赛跑的守护者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山西代县,108项各级非遗项目、26个非遗工坊,让剪纸、面塑、砖雕等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生机。其中,省级非遗“代县雁绣”以其融合南北的独特魅力尤为亮眼,而它的传承人高凤兰,正与时间赛跑,守护着这门指尖上的艺术。

“代县雁绣”以雁门关地区的传统手工刺绣为基础,吸收了苏绣艺术的精华,形成了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南方精细雅致特点的“代县雁绣”。特别是雁绣中的高锦绣,仿照面塑、浮雕的形式,增强了绣面的立体感,在传统平面刺绣艺术方面有了较大突破,达到了绣花花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境界。

▲“代县雁绣”作品

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凤兰,是代县雁绣的“活字典”。9岁起,她便跟随村中老艺人学习刺绣。针线,几乎伴随了她的一生。“年轻时,工作再忙,一有空就绣。”高凤兰回忆道。渐渐地,她成了当地有名的绣娘。2009年,在代县民间艺术协会和县妇联的支持下,高凤兰开始举办刺绣培训班,后成立公司,致力于向下岗职工、农村妇女等群体传授雁绣技艺。2017年10月“代县雁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代县建立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高凤兰作为首批传承人入驻。

▲“代县雁绣”传承人高凤兰

日复一日的穿针引线,不仅磨砺出精湛技艺,更滋养着高凤兰的创新灵感。听到乡亲们谈论“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她便反复琢磨,最终以莲花配金鱼为图样,运用创新的立体绣技法,将美好的愿景化为一幅精美的立体绣品。

退休后,她更是全身心投入到雁绣的传承中。如今,年逾古稀的高凤兰坦言,手力和眼力已大不如前。面对岁月带来的挑战,她心中最迫切的想法是“在有生之年把雁绣所有的针法、绣法系统地整理出来,装订成书”。她深知,唯有将这门技艺标准化、文本化,才能确保代县雁绣不因时光流逝而消散,让后学者有迹可循。

山西新闻网记者 曲甜甜(见习)

(责编:李清伟、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