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作者安大爷:拒绝“网红”只要稳稳的幸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6月下旬,凌晨4时,太原火车站旁的临时劳务市场,雇主来了又走,人群聚了又散。66岁的安大爷置身其中,思考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这是安大爷来太原打工十多年里普通的一天,但又有些不一样。这一天,他遇见了正在街头进行“作文挑战”的网络博主“慕七七”。安大爷没有想到,未来一段时间,他会客串一把“网红”,眼下打动他的是,“若能现场写出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即可获得1000元现金奖励”。

这笔钱,相当于安大爷“三天的工钱”,颇为诱人。更关键的是,写作对他而言并非难事。高中毕业的安大爷,在学生时代语文成绩就很好。于是,安大爷决定试一试。

▲正在抽题的安大爷

抽到的题目是《我的母亲》,这个命题似乎触动了安大爷内心最深处。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让他无需刻意构思,提笔便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旧时光:母亲包的饺子,是贫瘠岁月里最温暖的期盼;每到过年,总是笑容满面地看着孩子们放鞭炮;瘦小的身躯,却能稳稳端起家里那口沉甸甸的大铁锅……这些鲜活的细节,带着岁月的温度流淌于笔尖。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这质朴而饱含深情的句子,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安大爷写了一个多小时,满满4页纸,最终完成了挑战,也拿到了那份奖励。

▲安大爷正在朗读作文

流量的方向,并不可预知。当博主将安大爷的作文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网络,这双惯于劳作、布满老茧的手写下的动人故事,以及其中质朴的文字和浓烈的情感,瞬间击中了千万网友的心弦。有网友评论:“当真实的生命体验依靠真诚的表达,再朴素的文字也能够拥有击穿灵魂的力量。”截至发稿当日,抖音平台的点赞数达到了859.8万次。国内很多媒体的记者来到山西,寻访这位“网红”大爷。

7月13日,记者几经辗转,在安大爷的老家古交找到了他。表明来意后,安大爷同意接受采访,并换上了一件纯白色的短袖,笑嘻嘻地说:“来客人了,还是要注意一下形象才好。”提及那篇作文,安大爷说:“我的文章写得很简单,没有什么花哨的表达。”

往日生活,在安大爷的回想中慢慢流淌。年少时家境贫寒,幸运地获得了读书机会;高考结束后,参军服役三年;中年时曾在煤矿工作,后来辗转太原打零工谋生……纵然生活琐碎艰辛,但安大爷始终保持着充盈的精神世界。他习惯记录、记忆遇到的好句子,家中门上张贴着自己书写的“全家幸福”毛笔字。

在安大爷看来,自己写出来的“幸福”,才是稳稳的幸福。安大爷及家人希望,短暂的网络喧嚣后,生活能回归常态。每个人都能讲5分钟的脱口秀,每个人都可以迎来自己的闪光时刻。只不过,是你有没有登上舞台,有没有等来这个机会。在安大爷和家人看来,这是在平淡生活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过段时间,忙完家里的事,这位用质朴文字打动无数人的老人,还将回到太原火车站旁的劳务市场,继续他平凡而坚韧的生活。而那篇千字文的力量,也将沉淀回书写者脚下踏实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

附:《我的母亲》

今天,我巧遇拍短视频采访,还需要抓题,因为我是这群工友中唯一上过高中的,两个女孩子就选中了我,我有幸抓到了“我的母亲”这个标题,重温母亲的回忆,让我思绪万千。

母亲走了三十多年了,就埋在村头的老坟地里,她的模样,她的一举一动就跟在眼前似的。

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她心善能容人,跟邻里没红过脸,有啥好东西总先紧着别人。

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吃饭,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忙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要是没剩,她就不吃了,说不饿。那会儿日子都紧巴,穷富差不了多少,可人心热乎,讲情义,母亲就是那最厚道的一个。她包的饺子,那叫一个香,是穷日子里最盼的念想。

过年是她最累的时候,洗洗涮涮,准备年饭,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脸上总挂着笑,看着我们放炮仗那股高兴劲儿,她比我们还乐呵。再破的衣裳,经她的手也给我们拾掇得干干净净。

那时候还是集体,一年四季都出不到一点新鲜菜,到秋天就要分口粮,白天打下谷子,晚上分给每家每户,这一分就是一个大晚上。农村的秋天还是一个很冷的秋天,母亲身上穿得很薄,粮食分到家以后,母亲这一晚上冻得受不了,她那薄薄的被子围在身上一会儿,天就亮了。母亲一天的辛劳又开始了,她揉揉眼,又得爬起来给一大家子弄吃的。家里人多,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现在想想,母亲那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儿。

母亲走的时候才五十出头,是累病的。如今她的坟就在村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包。每次回村,我总要去那儿站站,跟她说说话。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苦力,扛水泥、扎钢筋、爬脚手架,手上肩上全是老茧,累是真累。可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想想她冻得发抖还咬牙撑到天亮的样子,我这力气就又上来了。母亲没享过福,可她教会我的就是这骨子里的硬气和对家的担当。我得把您撑起来的这个家接着撑下去,撑稳当。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山西新闻网记者 曲甜甜(见习)

(责编:李清伟、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