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催生新气象,看这座村庄如何解锁乡村治理“密码”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以前电动车乱停乱放,现在有了智能充电站;过去晚上黑灯瞎火,如今路灯亮堂堂,咱百姓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敞亮了。”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杜家村,村民们的笑脸印证着乡村治理的新变化。

近年来,太原市杜家村深入探索“党建+”工作模式,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目标,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数字赋能、民生服务、共建共享为驱动的“一核三驱”治理体系,开辟了一条“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走进太原市尖草坪区杜家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块智慧大屏正跳动着乡村治理的“数字脉搏”,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村街道的画面。“有两辆电动车撞一起了,立即发出预警,通知交警队。”随着指令下达,网格员立即抵达现场,与交警协同处置,确保了交通畅通和村民安全。

杜家村外来人口约2200人,流动人口较多,管理难度大。今年,村集体投入20余万元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党员轮值巡查——问题预警上报——支部派单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形成了“技防+人防+群防”三位一体防控体系,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

同时,依托智慧平台,村里开设“先锋课堂”,解读惠民政策,并与环境治理、文明创建等深度融合,对车辆乱停、杂物堆放等进行预警和教育,使科技平台成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智慧眼”和“监督哨”。

“以前电动车见缝插针,现在有了‘充电港湾’,安全又省心!”李大爷口中的变化,源自20余场“民情恳谈会”浇灌出的民生工程——利民车栈。现在,两个1500平方米的“利民车栈”镶嵌村中,配备智能充电桩口390个、消防喷淋设施64个,可同时供1000余辆电动车充电,惠及村民千余人。村民们普遍反映,车辆有了停放的地方,再也不用担心飞线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既便民又安心。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离不开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务实作风。27名党员与253户群众结下“治理同心结”。翻开民情台账,55条诉求已有42条画上满意句号。汛期前更换的落水管守护着居民“头顶安全”;安装的11个梯控,杜绝电动车入梯进户现象,筑起“防火墙”;8名治安巡逻员织密“平安网”……这些暖心变化,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如今的杜家村,正演绎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单一管理”过渡到“多方共治”的治理蝶变。“今后,我们将不断扩展‘党建+’的深度与广度,致力于为村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温馨的服务,努力书写乡村更加和谐美好的新篇章。”杜家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责编: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