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 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5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同志向社会通报了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024年,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2024年国家下达的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新闻发言人樊占春介绍。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2024年,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0,同比下降4.4%,实现七年连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为74.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我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

2024年,我省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期间,共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井254眼,其中二类水质井47眼,占比18.5%;三类144眼,占比56.7%;四类42眼,占比16.5%;五类21眼,占比8.3%。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评价,达标191眼,占比75.2%。

在城市声环境质量方面,2024年,我省昼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51.2分贝,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全省昼间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65.6分贝,较2023年下降0.2分贝,强度等级为一级。全省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1.9%和80.4%。

同时,2024年,我省自然生态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我省空气、地表水、城市地下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处于正常本底涨落范围内,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标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前4个月,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呈持续向好态势,各项大气环境指标全面改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4,同比下降15.7%;优良天数比例为79.9%,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4%,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六项主要污染物与2024年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4%,O3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9%,这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排在全国前列。

“今年,我们将坚持以PM2.5改善为主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城市、重点时段,强化联防联控联治,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高峰表示。

今年我省将针对夏季容易导致O3污染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围绕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实施高温时段科学精准管控,推进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着力解决好夏季臭氧污染突出问题。

我省煤电、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70%以上。前几年,我们基本完成了煤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下一步,我省将加快推进焦化行业和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同时,继续推动煤电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和铸造、碳素、耐火材料等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除此之外,我省还将深入推进汾河谷地大气污染治理,着力加强太原盆地、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太原盆地、临运盆地清洁取暖改造;全力提升清洁运输水平,助力交通运输减排;强化大气环境闭环管理,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多举措助力自然生态质量提升

自2021年起,开展年度生态质量监测工作以来,我省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均保持在二类。但由于我省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以提升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立足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统一监管职责,充分运用生态状况监测和评估成果,与有关部门一起,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李彧星说道。

在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我省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数量与质量并重,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深入开展采煤沉陷区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实际成效牵引提升全省生态质量。

在全面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方面,我省将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工作主线,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体系;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持续深化“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最大限度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在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省将全面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国家战略行动,强化山西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形成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共同绘就三晋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责编:王晓艳、金环)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