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传非遗 传统面塑焕新生
指尖生花传非遗 传统面塑焕新生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一间工作室里,五颜六色的面团在赵翠莲的指尖翻飞起舞。只见她轻捻慢揉,转眼间,一个栩栩如生的古代仕女便跃然掌心——云鬓高挽,罗裙轻摆,眉目间流转着万千风韵。
面塑,这门源自民间的古老技艺,在赵翠莲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仕女面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既延续着传统技艺,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小时候看母亲做花馍,总觉得那些面团像被施了魔法。”赵翠莲回忆。母亲巧手下的飞禽走兽、花果人物,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了艺术的种子。这份情怀,让她对面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成年后,赵翠莲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执着的追求。揉、搓、捏、掀......每一个基础动作都要反复练习上千次。正是这份执着,让赵翠莲在仕女面塑领域独树一帜。她创作的仕女或执扇凭栏,或抚琴吟诗,一颦一笑间尽显东方女性的温婉之美。
“仕女面塑的精髓在于‘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所做的花形、样式,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赵翠莲看来,仕女面塑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她深知,要想让这门技艺真正发扬光大,就必须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为此,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其中,仕女的发饰、衣纹都经过精心设计,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不失时尚气息。
除了仕女面塑,赵翠莲工作室的案台上,关公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傅山挥毫泼墨,潇洒不羁;最新创作的黑神话悟空更是英气逼人,每一个都活灵活现。她还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十二生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老技艺要传下去,更要融入生活。近年来,太原市尖草坪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多元路径。通过常态化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赵翠莲也将传统面塑的艺术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同时,她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鼓励更多人加入面塑艺术的创作中来。
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于面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他们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在职员工,有的是面塑爱好者……他们因为对面塑艺术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