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根脉 留住乡愁记忆
守护历史根脉 留住乡愁记忆
古村生活记忆馆是乡村传统和现实最原始、最朴素、最根本活动的真实记录。近日,走进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寨村的“西寨古村生活记忆馆”,宛如翻开一本书,打开一扇窗,不经意间便能触摸到古老文化的现代脉动。
步入馆内,几间小而美的展室搭建出符合乡土精神特质、接续乡村地域文脉的“记忆空间”,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可以抚今追昔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西寨村的生活百态跃然眼前;在这里,可以回溯村子的历史文化,展望未来新图景。
西寨古村生活记忆馆的主人是阎望月。2013年,西寨村迎来整村改造,对于即将逝去的旧村旧街旧房,阎望月感到强烈的不舍和眷恋。于是,他拿起相机,走街串巷,把街巷、宅院、建筑、古迹等制作成了图文并茂的《西寨记忆》画册,也把西寨古村的点滴留在了画册中,成为时代的印记。
整村改造过程中,传承几代的老物件,面临着被丢弃的命运,阎望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而后,他全天候守候在工地,像捡破烂一样,把这些老物件“抢救”回来。就这样,这些承载着西寨记忆的老物件,被整理成为了一座独属于这座村庄的生活记忆馆。
记忆馆共有四个展览室,分别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记忆、历史记忆为主题,陈列着2000余件展品,每推开一扇门,都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岁月感。展览室墙面上分别绘制着村里的历史文化名人,各时期楼宇、民居、百姓衣食住行及农耕生产用具等相关历史图片,每个展室分门别类、摆置有序地陈列着大到马车、小到顶针等生活生产物件。
“这苇子全身都是宝。”阎望月展示着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芦苇席,有的用来铺炕,有的用来围裹粮食,有的用来苫盖瓮缸,用以屋顶铺装的苇帘……在他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地处汾河岸边的西寨村,周围水系、塘坝众多,因此成为芦苇的绝佳生长地,村里曾有千亩芦苇地,每到秋天芦苇收割季节,村里家家户户可见编苇席的身影,编出来的苇席平整、结实又漂亮,成为了当地的特产。
除此之外,电话机、算盘、马灯、盘碗,还有农具木犁、锄、耙、扁担等物件在这间生活记忆馆里应有尽有。透过每一个老物件深深地回望过去,阎望月感慨颇多。“城市化进程很快,或许有些人觉得这些就是陈旧没用的垃圾,但在我看来,这些老物件承载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和记忆。”他说,“我希望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个展馆清楚地回望历史,知道我们是从哪里一步步走过来的,从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里汲取力量,再前往新的路途。”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