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长治四向发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长治四向发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
12月4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六场新闻发布会,长治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长治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向阳介绍,近年来,长治市抢抓与北京对口合作机遇,突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
着力向“新”转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陈向阳介绍,长治市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设立产业转型发展基金,一体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用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加快构建一流产业生态。
其中,传统产业以提升先进产能为目标,瞄准高端前沿,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品升级、成本下降、节能降耗。煤炭行业已经建成22座绿色开采煤矿、17座智能化矿井和215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实现了“一键启动、鼠标割煤”,煤炭、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分别达到93%、94%以上。
新兴产业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长治市出台了支持LED、医药、汽车等产业配套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半导体光电、光伏、现代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信创、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汽车制造业增长12.6%、医药行业增长12.4%。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长治市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制定了支持科技重点项目的七条措施,单个科技项目最高补助达1000万元,实施了30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与国内150多所高校达成1000多项合作成果,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高标准打造“中国人才夏宫”,加快建设“晋创谷·长治”,努力成为创新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地。2024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8.6%、14.3%、18%。
着力向“长”转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近年来,长治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打造10条产业链,确立23家“链主”企业和36家“链核”企业,不断补链、延链、建链、强链,推动“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
期间,长治市的LED产业已经形成了从衬底、外延、芯片、封装到照明、显示、消杀等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其中,链主企业高科华烨集团在LED封装和显示屏生产规模上位居全国前三,显示间距在国内率先突破至0.6毫米,可以把上万个芯片固定在0.05平方米的模块上,其性能较传统显示产品具有广色域、高动态亮度、超轻薄、大视角、超高清、低衰减等优势,是目前LED显示行业公认的最有前景的新型显示技术之一。
着力向“绿”转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始终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治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基本底色。”陈向阳表示,长治市打造绿色产业,制定了高于欧盟标准的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对焦化、钢铁、建材等八大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切实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长治市发展绿色能源,从潞城仁和独立储能项目投运,到屯留建成国内首座电网级飞轮储能调频电站,再到襄垣“源网荷储”一体化、长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项目的加快实施,正在建设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产业投资完成57.5亿元,增长48.8%。
在建设绿色交通方面,长治市推进清洁运输,市区范围内公交、出租、环卫、渣土运输等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及非道路移动机械逐步更新为新能源车辆,全市新能源重卡已达到3000多辆。
开展低碳试点方面,长治市扎实推进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00多亿元,成功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全国首批碳达峰园区试点和近零碳排放试点,探索“绿色”金融、实施“绿色”项目、建设“零碳”园区。
着力向“智”转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近年来,长治市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长治市成立了数字经济协会,加快建设算力智算中心、智能产业园,还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不断拓展和开放数字应用场景。
其中,聚焦信创产业发展,抢抓计算机、软件、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发展机遇,以龙芯中科为龙头引进培育10多家信创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国产化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软件适配、整机制造的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02亿元。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向阳表示,长治市坚持民生优先,每年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推进,成功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就业、教育、医疗、托育等民生事业都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久久为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每年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文化惠民等方面,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