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旅游发展强劲迸发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旅游发展强劲迸发
11月7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文旅厅厅长王爱琴表示,省文旅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转型发展工作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加力提速,旅游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为全省上下奋进新时代提供了丰沛精神力量,注入了强劲产业动能。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3.18亿人次,同比增长13.88%;旅游总花费2761.52亿元,同比增长25.91%。国庆假日期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可比口径下,较上年同期增长84.99%;游客旅游总花费226.87亿元,可比口径下,较上年同期增长101.85%。
打造优秀文艺作品 强化非遗保护传承
近年来,省文旅厅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任务,持续实施艺术精品战略,推动话剧《于成龙》、上党梆子《大汉母子》、京剧戏歌《中华》等20余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创作项目。全省“梅花奖”46人次50朵,中国戏曲小梅花250朵,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累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32个,获资助2.3亿多元,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举办四届山西艺术节,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共同创办晋剧艺术节,唱响“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2023年以来,我省有48个剧(节)目参加27项国家级展演活动,其中戏曲类剧(节)34个,如山西省京剧院以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文明太后》参加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十届参加艺术节的省级院团。我省4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精品创作项目《2023—2025年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数量全国居前,其中有3部是戏曲剧目。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拥有38个剧种,数量全国居首。一悲一喜一抖袖,一唱一念一声吼,戏曲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舞台呈现,被誉为中国符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戏曲传承发展,近年来持续推动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弘扬了三晋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山西文旅的爆火,离不开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省文旅厅坚持系统性保护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编制实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推进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恢复发展26个戏曲濒危剧种,我省累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代表性传承人149人,位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四届山西非遗博览会、两届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发布10个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10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10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及非遗旅游十大线路,推动非遗走进群众生活、融入旅游场景。
“山西的非遗是可歌、可舞、可感知、可力行的活历史,正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蓄力接棒,才留住了三晋文化的根和魂。”王爱琴说,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工作,积极探索“非遗+”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努力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山西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
提升A级景区建设 丰富旅游发展业态
近年来,省文旅厅以本体活化、体验优化、服务信息化为主要路径,推进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等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梯次推动晋祠天龙山、关公故里、恒山、永和乾坤湾等创建5A级景区。加快A级景区提质增量,出台质量等级管理、服务标准化、智慧化等措施、标准,推动全省A级景区增至390家,《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艺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并入选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博物馆成为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省文旅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任永福介绍,省文旅厅打造了一批非遗主题旅游景区和非遗乡村,同时在许多景区常态化设置了非遗剧场、非遗传习所,实现了从“非遗进景区”到“非遗在景区”的转变。重点打造了“跟着非遗去旅行活动”,推出了“黄河风情非遗之旅”“晋商大院非遗之旅”等十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很多成为经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正是通过非遗和旅游的相互融合,使旅游有了深度,也使非遗有了热度。
省文旅厅还主动适应旅游市场新需求,推动产业融合,拓展消费场景和载体。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发布国内首个文旅康养示范区评定地方性标准,打造10个县(市、区)文旅康养集聚区,加快50个文旅康养示范区和创建单位建设,广武滑雪旅游度假地被评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太行锡崖沟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原市钟楼步行街等8家单位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忻州市忻府区古城文旅休闲生活街区等5家单位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太原市、运城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有序发展红色旅游,武乡县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39村6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云丘山康家坪等5家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转型发展工业旅游,大同晋华宫井下探秘游景区等5家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打响宣传营销品牌 打造旅游友好型环境
近年来,省文旅厅聚焦“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文旅形象,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线上宣传+线下推广”“静态展现+动态场景”等手段,开展“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营销。推动区域合作交流,实施“好邻居多走动”“晋行时引客计划”、“山河四省”联合推广等活动,开展“走进山西 读懂中国”系列宣传。抓住流量热度,《黑神话:悟空》游戏上线以后,及时组织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系列活动和产品,山西文旅“爆火”“出圈”,实现全省域文旅话题流量登顶和旅游“接待+收入”双增长;组织“东方甄选”“与辉同行”山西行专场直播,打造现象级文旅营销,推动山西成为全国网友心目中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同时,省文旅厅强化标准引领,社会共建,多方联动,塑造“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强化全领域覆盖、全过程指导、全方位贯通、全链条责任,编制实施《“旅游满意在山西”建设标准体系》,优化涉文旅事项审批服务,实施“安全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三提升行动以及“春和”“夏安”“秋风”“冬净”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开展文旅质量体验官、服务质量“好差评”、游客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做好“评价—整改—提升”闭环管理。推出旅游景区标准化服务指导手册(试行版)。推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景区等4家单位成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下一步,省文旅厅将持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立足“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提质升级和“三个热点旅游门户”城市品牌建设,牢牢把握“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新契机,加快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文旅业态、创新体验玩法、优化提升服务,让山西这座没有围墙,也没有屋顶的大地上的博物馆绽放新的光彩与无穷魅力。
山西新闻网记者 王晓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