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向“新”而行 全力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向“新”而行 全力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努力摆脱对煤炭的‘两个过多依赖’、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是山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全省工信系统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积极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不断厚植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土壤,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11月4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
坚定向新而行,强化创新驱动引领。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刘勇介绍,我省全力以赴推动产业转型,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着力提升行业先进产能占比,截至今年9月底,炼铁、炼钢先进装备产能占比分别提升至64.3%、62.3%,焦化机焦炉全部改造升级为5.5米及以上先进大型焦炉。化学工业领域出台《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认定17个化工园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推动新兴产业提速扩量,占制造业比重上升至44%。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消费品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高速飞车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及全尺寸超导电动悬浮试验工作,正在加快推动二期项目前期工作;绿色氢能高纯氢年产能达到3.1万吨,建成加氢站22座,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初步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同时,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引领。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主体梯次培育体系,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4户,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46户。2020—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6.1%,高于国家4.7个百分点。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会商机制。
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赋能。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连续举办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累计建成5G基站10.7万个,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行,太原、大同等7个城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申报获批达到16个,10个与国家顶级节点实现对接;在用、在建数据中心达到101.2万个标准机架,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八。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工程,全省两化融合贯标达标企业总量达到969户,累计创建293个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其中9个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推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研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深化拓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构建煤矿智能化全周期标准体系,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34座。
工业投资注入新动力
“前三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8.2%,拉动全省投资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势良好,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8.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2.4%。”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鑫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落地开工沪硅半导体硅片材料、泰山玻纤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施干熄焦改造、气化升级改造等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工业投资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
今年以来,省工信厅印发《山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2024年行动方案》,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百项省级标杆项目,推动太重智能叉车等项目开工,保障晶科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项目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下一步,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中心任务,省工信厅将打好“项目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组合拳,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年底,将组织开展设备更新奖励资金申报,对制造业领域独立法人企业实施的200万元及以上设备更新投资,按照适度普惠原则给予不超过550万元资金支持。
绿色发展激发新动能
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晓蕾介绍,在节能降碳方面,我省推进钢铁、焦化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沁新能源特种焦制备分公司、冀东海天水泥闻喜公司入选国家能效领跑者,“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了梯度培育机制,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5个、绿色工业园区7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个。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等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以固废为原料开发了超细高岭土、矿棉保温材料等新产品,固废年利用量提升至1.87亿吨。在工业节水方面,积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助力“一泓清水入黄河”,晋能控股装备华昱能源化工入选国家水效领跑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9.8立方米。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着力强化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不断促进山西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
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省工信厅聚焦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壮大我省创新企业队伍。截至目前,我省共培育37户链主企业,77户链核企业,全省有效期内的创新型中小企业4356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903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
聚焦创新平台构建,将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成为我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35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20户。
此外,聚焦产业创新生态优化,进一步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构建了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内核动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不断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近三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5.2%;未来产业谋篇布局,首个电解水制氢项目建成投运,国产T800级、T10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相继突破。
山西新闻网记者 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