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聚焦“四大赛道”持续用力 转型发展步伐更坚定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聚焦“四大赛道”持续用力 转型发展步伐更坚定
“近年来,我们主动担起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使命任务,确立了‘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和‘转型四步走’战略,聚焦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持续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和路径更加清晰,转型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11月1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场新闻发布会,大同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情况。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是城市人口集聚的基础。大同历史上一直有“煤都”之称,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曾经为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直是我们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课题。”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介绍,为此,大同市从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稳妥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衔接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产业投资完成284亿元,同比增长21.2%。
传统产业方面,除了稳住煤炭和电力两大产业的基本盘外,大同市还一直在强力推进医药、煤机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为产业总体竞争力提升夯实基础。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是围绕“四大赛道”,培育新动能。特别是新能源、算力、农业、文旅产业目前发展势头非常好。
其中,新能源产业方面,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总容量已经达到929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53.7%,年发电量约150亿度,占比近30%;算力产业方面,大同在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刚刚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报告中,大同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文旅产业方面,今年暑假期间,随着“黑神话·悟空”在山西的爆火,拥有6处重点取景地的大同再次成为全国游客关注的焦点,热度持续攀升,再一次展现了大同在文旅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加快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同市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努力把大同建成山西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记者了解到,大同市委专门成立了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专班,每月研究调度,推进工作落实。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对接京津冀各类企事业单位7547家,其中来同考察1931家,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7个,总投资760亿元,已开工项目83个,总投资295亿元;联合北京中关村共同建成了“晋创谷·大同”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先后入驻17个研发及中试项目,形成了“北京研发设计、大同中试制造”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在加强开放通道建设方面,大同云冈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运营,年底前还计划开通面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航班;通往北京、太原等城市的高铁不断加密,集大原高铁年底即将正式通车,极大缩短了与周边重点城市的时空距离;国际陆港、北肉平台、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功能持续完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越来越扎实。
同时,大同市积极引进人才,积极开展“大同人才周”“高校学子大同行”“揭榜挂帅”等活动,去年以来,共柔性引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843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81人,面向“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592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和名片,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已经成为大同的金字招牌和最强软实力,多年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美丽大同建设成效明显。”张强表示。
期间,大同市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全市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PM2.5浓度持续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大同蓝”生态品牌受到国务院表扬。
与此同时,大同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优良率100%;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加快实施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以及御河、十里河、桑干河等河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确保了“一泓清水进北京”。
落实“双碳”战略,大同市推进矿山修复、荒山绿化、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加快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大同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每年拿出财政支出八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抓好就业方面,大同市大力发展就业容纳率高、乘数效应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畅通农业促就业、文旅促就业、数字服务业促就业、代加工促就业“四大渠道”,同时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和无物业小区集中整顿增加城市就业率,依托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待业人群找工作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促进就业的良好态势,累计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
其次,大同市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托育等民生工作。其中,连续3年开展“降费用、提服务”医疗惠民行动,累计降低费用1.2亿元,有效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支持办好通航、数据科技等职业院校;今年,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城乡幸福养老、环卫工早餐补助提标等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大部分已经提前完成,年底前将全部兑现。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