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今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切实履行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职责,努力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0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我省全力稳定经济运行,全省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市场有效需求逐步改善;坚决扛牢重大使命,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投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重点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提升。”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翔介绍。

其中,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增速持续回升、逐季向好,二季度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三季度,多项指标继续好转,规上工业增速、煤炭工业增速降幅收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同时,我省扎实推动“两重”“两新”政策发力显效。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山西子项目等“两重”重大项目全面开工,相关配套性改革“软建设”任务稳步落地,汽车、家电领域撬动消费60亿元左右,设备工器具投资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44.4%。

期间,我省还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动五大基地建设,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近82%,现役煤电机组全部达到燃气级排放标准,“西电东送”通道调整工程全部竣工,煤炭、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稳步提升,成功举办2024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推动各类中央资金发挥稳投资支撑作用

“加快发行使用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举措,是近几年和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省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杨韶欣介绍,近期,省政府召开多次会议,对加快发行使用好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已争取到12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在陆续拨付到位;专项债券今年我省争取到609亿元,目前已全部发行完毕,正在加快支出。

近期,省发展改革委正在对2023年部分国债结余资金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结余资金尽快支出并发挥效益。相关调整机制将同样适用于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于专项债券资金,省发展改革委已建立动态调入调出机制,资金使用慢的项目要及时调出,资金花得快且还有需求的,要及时调增安排使用。

在强化组织调度方面,我省建立起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省级预算内四类资金联合调度机制,密集调度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量化排队通报,对进展慢的,纳入省政府“13710”督办。

国家发改委将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目前,我省各级发改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组织项目,争取为山西切到更多蛋糕,支持各地和有关部门加快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先行开工实施。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见成效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属黄河流域重要省份。我省将强规划、抓项目,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闫中立表示。

为此,我省印发省级黄河规划和水安全保障等10个专项规划,制定了30个配套文件,11个市均出台了黄河区域规划,形成了以1个总规划为统领,21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30个配套政策文件为保障的规划政策体系,搭建起推动黄河战略落实的“四梁八柱”。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省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和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省人工造林规模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1位,水土保持率增至64.58%。2024年1—9月,黄河流域5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4.7%,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美丽山西建设加快推进。

为了不断彰显黄河文化魅力,我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功举办大河论坛·黄河峰会等活动;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建成了全省第一条高标准、高质量的沿黄一号旅游公路,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除此之外,我省推进落实晋陕两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晋陕蒙三省区签署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积极推进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相关工作。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落实《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加快推进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实施进度,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为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责编: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