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多措并举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历经沧桑、见证古今,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生态、科研、经济、景观、文旅价值,而且历经时光的沉淀和洗礼,传承着厚重的文化印记。9月29日,山西省林草局举办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周专题新闻通气会,与古树名木对话,与绿色文脉同频,共同讲好古树名木故事。

保护古树名木意义深远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群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生长、形成特定生境的古树群体。在操作过程中,古树个体数量达20株,且密度不小于20株/hm²,可认定为古树群。

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古树实行三级保护;名木不受树龄限制,实行一级保护。

“保护古树名木,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冠军表示,系统理解古树名木保护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从历史角度,古树名木是历史信息的记录和传递者,它们散生于景区、庙宇、祠堂或村寨内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从人文角度,每一株古树名木都与它生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审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生态角度,古树树体树冠较大,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显著,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此外,从科研角度,古树具有纯正优秀的遗传基因,蕴含极其丰富的生物信息,分析古树可获取当地气候、水文、植被、环境的变迁,为众多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经济价值及景观角度,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许多古树的叶、花、果实、种子可供食用,对发展林草生态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古树名木保护成效显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保存了晋祠周柏、古县千年牡丹、恒山悬根松、灵空山九杆旗等古树名木资源,古树名木作为唯一有生命的活文物,见证了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与一处处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共同记录了山西博大精深的人文发展史、生态变迁史和文化传承史。

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我省古树名木超过10万株,全国排第12名,其中古树群256处8万余株;散生古树名木2.4万株;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1200余株。我省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依次是侧柏、国槐、油松、枣树、榆树等,都是我省常见的乡土树种。

“为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我省着力拓宽古树名木保护渠道、持续加强古树名木科研攻关、合力推动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执法。”杨冠军介绍,其中,2023年,省林草局、省绿委办授予晋祠博物馆“古树名木保护科研示范基地”,指导晋祠博物馆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科研实验室”,为古树名木科研示范基地、实验室提供培养专业技术力量支持。2024年,指导晋祠博物馆参与林草重点项目研发,重点开展古树繁殖与保护技术研究。

同时,从2022年开始,省林草局连续3年会同省公安厅、省住建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春风”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破坏古树名木资源违法犯罪活动。

巩固古树名木保护成果

“下一步,我省将重点从规范古树名木建档、开展古树名木认领、推行古树名木保险、完善古树名木司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古树名木保护成果。”省林草局总经济师康鹏驹表示。

其中,我省通过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形成完整齐全的资源档案,持续开展古树名木认定、登记、建档、公布、挂牌等基础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一树一档”。届时,公众通过扫描保护牌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每株古树名木的基本信息、认养单位、责任单位等内容,做到“一树一码一责”,切实提高古树名木保护效率。

我省还将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古树名木“云认养”“云认捐”活动,鼓励引导市民选择线上古树名木抚育、管护、捐资等形式履行义务,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社会公众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同时,我省将充分利用金融工具为古树名木管理和养护提供经费保障,分担极端气候频发造成的古树名木折枝、断裂、倒伏等风险;将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纳入保险,对因意外伤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虫害等事故造成树木无法正常生长、需要保护救治的情况以及因上述原因导致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合理赔偿,推动古树名木“医保、第三险”兜底保护。

除此之外,我省将扎实推进《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相关规定的落实,并推动林长制与生态司法保护有机融合。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责编:王晓艳、金环)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