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节里欢乐多 晋祠水稻再飘香
插秧节里欢乐多 晋祠水稻再飘香
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5月18日,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天高云淡,错落有致的村舍掩映在一排排绿树中,村后青翠的西山连绵起伏,倒映在宛如镜面的水稻田中。在清脆嘹亮的插秧歌中,“稻梦晋祠 嘉禾飘香”晋祠水稻插秧节如期举行。
现场,随着一声“插秧节启动”,十几个庄稼把式一字排开,纷纷赤脚下田,一手拿着秧苗,一手分秧、插秧,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田埂上,围观群众的加油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研学的小朋友也忍不住纷纷下田,赤脚撸袖,低头弯腰,体验插秧的乐趣。不远处,匀速前进的自动化插秧机嗡嗡作响,把一株株健壮的秧苗均匀地插进稻田里。欢快的笑声与劳作声交融在一起,一簇簇新绿在水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绿荫下,包粽子比赛同样吸引众多人围观。参赛选手拿起粽叶,双手上下翻飞,取米、包叶、捆扎……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就装满一盆。
“希望通过插秧节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趣味赛事活动,以农耕为媒,打造独特的农耕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晋源区农文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王广元说。
记者了解到,享誉三晋的晋祠大米,秉持着“北稻一绝、皇家贡品”的品质,有3300年的栽培历史。水温恒定、水质清澈的晋祠泉水,独特的千年黑色水稻土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晋祠大米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味道香甜不腻、口感有韧性回弹的品质。
目前,山西省农科院在北大寺村200亩水稻田里主要种植的是晋稻17号和晋稻21号,抗病性抗逆性都很好,口感软糯香甜。今年,还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开展了十余种新品种有机大米种植示范,从而筛选出适应本地的优质高产的晋祠大米,并进一步推广种植。预计今年晋源区种植面积3300亩。
从小生长在难老泉畔的山西晋之源农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职卫东,对晋祠大米恢复种植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使用了聚碳生态肥种植有机大米,产量可以提高20%,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380斤。”他信心满满地说,“随着晋祠泉水复流,晋祠大米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好,今年要在省农科院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种好晋祠大米,保护好华北这方稀有的黑土地,传承好农耕文化。”
在此基础上,今年,太原市晋源区着力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将晋祠大米打造成代表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盛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