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名字,这个清明我们终于可以轻轻念出
您的名字,这个清明我们终于可以轻轻念出
崔海治烈士之墓
“18岁的我们还未经世事,但已有人走上战场,马革裹尸。”
“从血肉化为白骨,从姓名走向编号,这些与我们年岁相差无几的青年人走过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路途。路途遥远,好在他们回家来了!”
“作为一个吕梁人,真的很自豪先烈们做出的牺牲。在和平年代,我们会努力让祖国更加繁荣。”
……
清明节前夕,吕梁市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内,一段段由百年后的青年人书写的文字,经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转述,读给墓碑下的崔海治烈士。在这名烈士牺牲77年后,他终于可以以“崔海治”的身份接受后人缅怀。
崔海治烈士复原像 图/受访人提供
崔海治烈士,山西人,出生于192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1947年1月在汾孝战斗中负重伤,于同年4月在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和平医院(后方医院)救治无果后牺牲。战争年代条件有限,很多烈士牺牲后只能就地掩埋,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无名英雄。崔海治烈士遗骸在哪里?同样成为待解的答案。
70多年后,为了寻找崔海治烈士遗骸,崔海治家人在有关部门和李来平等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吕梁市方山南村埋葬着49名烈士的墓地。
2023年年初,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对南村烈士墓地进行发掘研究和分子考古鉴定。根据发掘先后顺序,团队对出土烈士遗骸编号M1-M49。经过DNA对比,其中,编号为“M19”的烈士终于“找到”了亲人,并确认了身份信息,墓碑上的“M19”变成了清晰的“崔海治烈士”。
崔海治烈士亲属崔玉岐终于找到亲人 资料图/刘雨新
“去年9月,我们举办了‘巍巍太行 英雄吕梁’分子考古成果展,集中展示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依靠学科融合和科技创新手段,对烈士遗骸进行分子考古鉴定及推动英烈DNA 数据库建设、体质鉴定、生活状况复原、面貌复原等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文少卿介绍,这组展览让吕梁精神以更鲜活的故事和形式给更多人带去力量。展览引来很多大学生和市民的参观,大家纷纷留言致敬,缅怀先烈。
“这个项目缘起崔海治烈士,所以这次我们从展览期间收集的千余条留言中精选了20条,想在墓碑前念给他听。”文少卿感慨,“去年的清明节前,我们只是完成了收殓工作,烈士们的身份还没有确认。但在今年,两块墓碑上都有了名字,一名是通过出土遗物确定的王志荣烈士,另一名就是崔海治烈士。这个重大的进展,赋予了这次清明节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次扫墓,文少卿带领当时发掘工作的领队熊健雪和本科生代表洛桑塔杰前来。他们在为49名烈士每人送上一束鲜花之余,还为其中3名烈士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
文少卿为崔海治烈士送上复旦大学版画 图/受访人提供
文少卿为崔海治烈士送上了一幅复旦大学的版画,并和他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谈心”。
洛桑为王志荣烈士准备的礼物,则是一支印有复旦大学Logo的钢笔:“我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支玉烟斗,并通过对他的同位素研究,确定他身上抒写的是一个富家子弟从军的故事。”对于这位已经知道姓名的烈士,文少卿希望,未来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让家人早日找到他。
在编号为“391”的烈士墓前,熊健雪轻轻打开音乐盒:“他在十四五岁的年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枪炮声;他还是一个孩子啊,我想让他听一段音乐。”
“巍巍太行 英雄吕梁”分子考古成果展,引来很多学生和市民留言
凤凰岭下埋忠骨,湫水河畔寄哀思。4月1日上午10时,伴随着哀婉低沉的《思念曲》响起,2024年清明节公祭活动暨晋绥散葬烈士集中迁葬仪式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凤凰岭墓区举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祭奠革命先烈不朽英魂。
对于兴县当地寻找八路军散葬烈士遗骸的志愿者李来平来说,时隔一年再次来到这里,感触颇深。“2023年3月31日,我们在这里举行了公祭仪式,将49名烈士安葬。时隔一年,看着他们安详地躺在这片土地上,对我来说也是一份安慰,他们野外漂泊多年,终于荣归故里,我心里便踏实了。”
革命先烈长眠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图/刘雨新
文少卿注意到,从他们一行人进入陵园,就飞来一群喜鹊,一路跟随并停留在烈士墓碑周边松柏的顶端。他们离开时,喜鹊也随之飞走。循着喜鹊的方向望去,还有无数无名英雄留在历史的天空。文少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英雄的名字,在一代代人口中传颂,而英雄的精神,将在长流的热血中传承!
山西新闻网记者郝亚红 冯耿姝 刘雨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