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晒出亮眼成绩
山西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晒出亮眼成绩
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74个、全省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保护地总面积达243.52万公顷……近日,省林草局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省林草局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关要求,以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推动自然保护地提档升级,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自然保护地和省直林局双升级”和自然保护地“批管建用”一体推进,自然保护地布局日趋合理、监管日趋强化、保护成效日趋明显。
建设和保护成效显
自1980年我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以来,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共274个。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46处(国家级8处,省级38处);风景名胜区49处(国家级6处,省级43处);森林公园83处(国家级26处,省级57处);湿地公园63处(国家级19处,省级44处);地质公园19处(国家级9处,省级10处);沙漠公园12处(国家级12处),草原公园(试点)2处,保护地总面积243.52万公顷。
通过监测,我省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陆生野生动物541种,分布在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内,而且受到有效保护。其中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有了新分布记录,去年到运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越冬的大天鹅达1.6万余只,旗舰物种华北豹分布范围一路北扩,从太行山南段延伸到吕梁山中部,种群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褐马鸡由吕梁山北部的芦芽山、庞泉沟保护区一路南进至中条山区,成为真正的“省鸟”。
“全省各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逐步显现,特别是在南部太行山区形成了自然保护地群,为建立国家公园奠定了深厚基础,为完善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强劲动力。”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岳奎庆表示。
多管齐下优化布局
“国家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居主体地位,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岳奎庆介绍,今年10月25日,由山西省林草局、河南省林业局牵头起草的《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联合上报国家林草局,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
为解决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今年4月10日,省政府正式向国家林草局报送了《山西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通过整合优化,基本解决了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问题,实现了“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机构”的目标,优化了全省自然保护地格局,为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奠定了基础。
此外,近年来,省林草局积极推进重要湿地建设,2020年,认定发布包括垣曲县黄河小浪底库区、洪洞汾河、沁县漳河源、左权清漳河、介休汾河、孝义孝河、右玉苍头河、山阴桑干河、云州桑干河、广灵壶流河等10处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今年,洪洞县汾河湿地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省首个国家重要湿地,填补了我省国家重要湿地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
持续推进提档升级
“今后一个时期,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提档升级,我们主要围绕‘批管建用’四项工作体系狠抓落实。”省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李志军表示。
其中,我省将推进自然保护地分区施策和分区管理。对于保护层级较高的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要严格管理,切实保护好核心资源;对于各类自然公园,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合理利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产品的需求。通过建设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对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科学评估,推行公益诉讼联动机制等手段,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
此外,我省还将通过创新业态延长“用”的链条、特许经营激活“用”的动力、社会共建拓宽“用”的路径,重点加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科考旅游、生态养生等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让优美的生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