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布七夕节消费警示
山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布七夕节消费警示
山西新闻网8月20日讯(记者 冯耿姝)七夕将至,商家们铆足了劲儿把这一天包装成“爱情考核日”,似乎没收到贵重礼物就是不被重视,没吃高价晚餐就是不够浪漫。对此,山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出一份消费警示。
先涨后降的“伪优惠”:你以为的折扣,可能是套路
消费者要提前“做功课”。如果想买礼物,不妨提前一周看看商品日常价(可以用电商平台的历史价格查询工具),对比七夕期间的标价是否真的“优惠”;警惕“限量话术”:“最后XX份”“七夕专属不补货”往往是催促下单的焦虑营销。
过度包装的“仪式感”:你花的钱,可能只是“面子税”
七夕的消费陷阱,很大一部分藏在“仪式感”的绑架里,比如,鲜花必须配高端礼盒,吃饭必须选网红餐厅,礼物必须“贵才用心”。仪式感的本质,是心意,不是价格。真正的浪漫,从来和钱无关。
“甜蜜贷款”的温柔刀:分期付款,可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现在很多商家会打出“0首付”“12期免息”的广告。有些分期虽然免利息,但要收“服务费”(比如实际年化利率可能超过10%),甚至绑定自动续费会员,最后多花冤枉钱。
情感绑架的消费:别让“别人都送”影响你的判断
七夕期间,很多人消费是被“对比心理”推着走的。“同事给女朋友买了最新款手机,我送个口红是不是太寒酸?”“朋友圈都在晒烛光晚餐,我在家做饭是不是不够浪漫?”这种“攀比式消费”,本质上是用别人的标准绑架自己的真心。
七夕的意义从来不是“必须消费”,而是“如何更好地相爱”。一支花、一顿饭、一次牵手,甚至一句“我在”,都可以是浪漫的注脚。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