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丝绸之路的见证 崤函古道

时间: 2015年05月27日11:0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记述>>一线图文
分享到: 评论:

  “车辚辚,马萧萧。”千年前的征战的铁蹄和商贾的马车已经堙没在漫长的岁月中,唯有古道还记录着那些曾经的回忆,而石头上被压出的车辙印还在和后人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战乱。

DSC_4122

蜿蜒而上的古道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可追溯到先秦,是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原通往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是目前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历史悠久、真实、完整的古代道路遗迹。据悉该道路遗迹将被回填保护,世人再难见其“真容”。

DSC_4125

古老的道路将被回填保护

DSC_4109

也有部分道路将被藏入“水晶宫”供游人参观(此处为仿制路段)

  现存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的金银山麓,呈西北东南走向路面为石灰岩质,全长约230米,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了深深的车辙印痕,以及马、骆驼蹄印、纤夫手抠处等遗迹。崤函古道石壕段始修于东汉建安年间,后历代沿用至1922年,全长约230米,其中有10余米长的辙痕较为明显,辙痕系车轮在原自然石灰石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形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保护和研究价值。

DSC_4132

车辙印还清晰可见

  崤函古道为古代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遗产点之一,也是三门峡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即将采取回填措施保护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将其“盖上水晶棺”保护起来,并以1:1的比例原样复制品展示给国内外游客观赏。

DSC_4114

博物馆中出土的文物

DSC_4145

石碑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基座

  专家介绍,崤函古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锁钥要塞,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地貌使然。黄河出龙门峡谷后,由北向南,到今风陵渡口,南遇秦岭峻峰,北堵中条山脉,不得不在此拐弯向东,在两山之间滔滔东去,成了这条古道北边的一条天然屏障。其南,是秦岭自华山、亚武山向东高峻崇险的余脉小秦岭,不可逾越。在这河与山之间的三、四级台地,是海拔都在500-700米的黄土高原,长年的雨水冲蚀,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冲沟。只有在黄河南岸的一级台地,地势平缓,狭窄修长,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通道。

DSC_4139

路上的马蹄印依旧可见

  这其中也有人文因素。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关中平原,东端是河洛平原,北边是晋南平原。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2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还是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的“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京畿大道。

DSC_4140

发黄的苔藓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据记载,“崤函古道是中国古代对洛阳至潼关道路的统称,石壕段遗迹是崤函古道东段的一部分,其开通时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废弃于民国时期,是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

山西新闻网记者 郭嘉伟 刘雨新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