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尼霞,八十年代从西藏跋山涉水来到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求学;边宗布赤,3年前追随母亲的脚步也来到这所中学,如今顺利毕业并即将开启大学生活。8日高考结束后,德吉特意赶来,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说起两代人在山西的求学故事,母女俩都感慨万千。
首届西藏班的学生德吉来山大附中参加女儿的高中毕业典礼
求学之路 “天堑变通途”
在边宗的毕业典礼上,德吉看着藏族学生自编自拍的纪录片,仿佛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1985年的秋天,还是个13岁瘦弱小女孩的她,第一次踏上遥远的求学之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一代又一代“德吉”在政府资助下,走出高原异地求学。作为我省“教育援藏”的一部分,山大附中从1985年起开办西藏班,对口支援阿里地区的初、高中学生。今年42岁的德吉就是“教育援藏”的早期受益者。
德吉出生于西藏阿里地区的一个牧民家庭,正好赶上山西教育支援阿里的政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首届援藏班。当时在家乡这是件轰动的大事,亲人朋友都来给她祝贺送别。说起当年来山西的情景,德吉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要先坐敞篷卡车走7、8天到新疆,再坐6、7天火车到太原,总共得折腾半个月。一路上大家相互鼓励,克服晕车等困难,终于到达了太原市,进了省城最好的学校学习。”
而当年的班主任郭桂秋老师回想起当时接站的情景,既感动又心疼:“第一次看到他们都快成土人了,都看不清楚脸,这么远过来求学太不容易了。”
如今, “我女儿回家坐火车只需要36个小时,路上也非常安全。”德吉感概,现在如果不是交通这么便利,也不会让女儿跑这么远来读书。
回忆起当时求学中遇到的困难,德吉仍然记忆犹新:“我刚来连26个拼音字母都认不全,连老师说话都听不太懂。”当时西藏当地的办学条件差,来到山西的德吉几乎是从头学起。她记得背诵古诗词最头疼了,在她眼里完全像“天书”一样。
但对于女儿边宗来说,从小说汉语已经让她不存在语言障碍,学习条件也和汉族学生没什么差异。而且学校还给藏班学生每人办了一张上网卡,周末他们能有2个小时的上网时间,可以和初中的朋友们聊QQ。
回忆起当年求学的艰辛,德吉落下了眼泪
恩师如母 情谊存心中
72岁的郭桂琴老师带了20年的西藏班,从她班里毕业的学生都回到西藏成为当地的骨干力量。这一直是她引以为傲的事。谈起对孩子们的感情,郭老师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很小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把我当成妈妈来看,我就像一下多了很多孩子……”
郭老师见到阔别数十年的德吉,直感慨自己老了。以前教过的小姑娘成为了阿里地区的人民教师,接过教育事业的接力棒,郭老师无不欣慰:“我对他们是既疼爱又严格,虽然我在生活中要照顾他们,但在学业上丝毫不马虎,完不成作业都要严厉批评。我希望他们这么远来都能成才,好在他们都很争气。”
在点点滴滴的相处中,孩子和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渐渐地,他们叫郭老师不是老师,而是“阿妈”。德吉深情地回忆说:“我们那时候太小,生活习惯不同,阿妈要从如何吃饭、洗澡这些常识教起,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我们大家都有出息了,但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山大附中和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山西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如今,边宗也把班主任张洁当作了自己的“阿妈”,在老师的关爱中,她熬过了失去至亲的艰难岁月。高考两个月前,张洁接到德吉的电话说,边宗的父亲去世了,但怕影响她学习,不敢告诉她,这个“任务”只能拜托张老师。 “孩子,你爸爸去世了……”看着边宗痛苦的样子,张洁哽咽着把她搂到怀里,两个人一起哭起来。
之后的几天,张洁经常带边宗回家吃饭,以减少她心理上的痛苦。格外的关心让边宗心里很温暖,她主动和张洁说: “张老师,我想通了,没能见爸爸最后一面是我一生的遗憾,不过我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才是对爸爸最好的报答。”
德吉给恩师献上象征吉祥如意的哈达
不变坚守 回藏助建设
由于路途艰辛,德吉求学期间,整整四年都没有回家。那时没有电话和网络,她只能用写信来排解心中的思念,有时新信旧信攒了一沓,都没寄回去。
逢年过节,都是德吉最难熬的日子。别的本地学生都回家和家人团聚,他们则只能聚在一起跳锅庄舞、唱民歌以解思念。如今交通便利了,回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边宗每年寒假都会回一次家。但由于藏历新年一般都在春季开学初,来不及过年,孩子们就得返校。每到这时候,边宗都会格外地想家,她暗暗下决心,将来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家乡,再不用受思乡之苦。
从1985年至今,山大附中西藏班共为西藏自治区培养了近300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大部分人都返藏工作,成为西藏建设的骨干力量。说起自己的学生,郭桂琴老师如数家珍:“从教20年来,我带过500多个西藏学生,中拉巴次仁如今已经是新华社西藏分社的记者,小卓嘎也是拉萨高中的老师了……”
而德吉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回到故乡阿里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并一直教育女儿学成之后要回来建设家乡。在山西求学,边宗时常梦见圣洁的雪山和盘旋而上的雄鹰:“今年我报了中国海洋大学的英语专业,将来想回西藏当一名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我的家乡。”
现在,母女俩带着建设家乡的不变坚守,即将踏上返回西藏的火车。美丽的“格桑花”在三晋大地上成长,最终将在青藏高原绽放。
山西新闻网实习记者 张宁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