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朋友圈里谁没有几个微商朋友?每天不刷出几条代购信息?投入小、门槛低、传播广、足不出户便可推广与销售,微商让那些想做点生意又开不起实体店的人敢创业了。可是,微商不到工商部门注册,形成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遇到黑心卖家,买家恼。遇到黑心买家,卖家愁。中消协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消协组织2015年受理的远程购物投诉有20083件,网络购物占比达95.41%,其中以微商为代表的个人网络商家成为投诉热点。微商发展中有何乱象、如何监管、走向何方?
朋友圈购物烦恼多
两个星期前,家住在太原市建筑北巷的郑晓月看到朋友圈中有位微商发布了一款很漂亮的毛衣,在与卖家微信沟通后,郑晓月以180元的价格购买。几天后,毛衣到货,拆开包装后,她傻眼了。和图片相比,收到的货物不仅外观上存在严重色差,做工上也大相径庭,面料更是单薄了许多。好在卖家承诺可以退货,于是,郑晓月通过微信联络了卖家。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起初,卖家解释说:由于拍摄光线的问题,图片和实物存在色差属于正常现象,并一口咬定实物的做工和面料与图片完全一致。见郑晓月仍坚持退货,卖家表示退货可以,但她需要承担22元的邮费,只能退还她158元。此外,物品寄回的邮费也需要她自行支付。郑晓月认为这样处理不合理,和卖家争论,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卖家将她拉入黑名单,从此消失了。
郑晓月对商家的了解仅限于对方每天发的朋友圈信息,双方不曾见面,也没有任何共同的好友。无奈,郑晓月向工商部门求助。工作人员说,处理这起投诉的最大难度在于,买家与卖家单独在网上进行的交易,卖家在微信上备注的信息都是假的。
微商身份虚拟监管难
微商相较于普通的网络交易,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一是依托社交软件;二是以个人账号为基点向好友小范围发出邀请;三是没有实名登记、保证金、信用评价、第三方支付保护等规则的限制。绝大多数微商没有主体资格证明,身份呈现虚拟化特性。这也就决定了维系其交易的,只能是熟人关系和人际信任。由于许多微商是通过朋友圈转发产品信息的,并未在工商部门注册,交易时采用微信私下转账的方式,这就使得法制化、规范化的监管手段在这里很难起作用。换句话说,约束微商的,是相对软性的个人声誉、交情、朋友互信等。卖家如果真的撕破脸皮,抛开这些约束,消费者很难维权。
加强信用监管和行业自律
“我特别期待出台一个信用评级之类的制度,可以从诚信角度对无良商家进行约束。”新浪网网友“碎花洋裙”义愤填膺地表示。
有关专家分析说,在微商领域,单纯高呼加强监管恐怕不能起到良好效果,相对微商的“小散乱”,行政监管的成本实在太高,而层层代理、多级转包更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目前,我国针对网络交易已经制定并公布了系列法律、法规,但微商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尚处在兴起和发展阶段,应当加强微商平台的监管和自律,并尽快将微商纳入法律规范范畴。在法律法规监管之外,要加强对微商从业者的培训及规范。微商正在由渠道向生态演变,保护好社交平台、终端的经营生态尤为重要,防止因微商的任性生长而产生种种乱象。
本报记者 郭艳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