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家庄小学是一个窑洞小学
教室里,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图片由王继然提供
本报“圆贫困儿童六一心愿”活动见报后的第二天,记者收到了一封“95后”大学生王继然的来信,他是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大三学生,按照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安排,今年2月底,他和同学文冲到忻州市定襄县闫家庄小学支教。
王继然说,从山西晚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看到活动消息后,特别高兴,他想帮这个窑洞小学的孩子们联系一些课外读物,支教快结束了希望能够让书香继续陪伴孩子们。
记者采访到学校闫国伟校长,执教20多年的闫校长就曾在这里读书。他说,闫家庄小学距定襄县城近两个小时车程,到镇上也有30多公里。村里这所窑洞学校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分为小学部分和幼儿园部分。
谈及王继然,闫校长连连夸赞:“学校条件艰苦,但他适应力强,特别关心孩子们。孩子们在日记里评价他‘很伟大’;两个小男孩捧来一大把香椿给他加菜;孩子们成语基础弱,他买来漂亮的小本本,配着成语故事帮孩子们记……”
王继然是运城人,家里的独生子。在来信中,这位大男孩对山村教育的关心真切感人,记者问他除了图书还需要什么,他说,文具、文体用具、衣服,以前都有人捐助过,孩子们不需要,就是想让他们阅读适龄的好书,浸润书香,健康成长。
您如果打算向该校捐赠小学生读物,可以与本报热线0351—4286666联系,该校交通条件不好,如果邮寄或快递图书,可寄到学校校长或老师在定襄县城的家,也可以送到本报,我们将征集爱心车将图书送到这所窑洞小学。
本报见习记者 刘聪
王继然来信原文:
我是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三的一名学生,随着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政策的开展,我在大三下学期来到为期支教一学期的地方——忻州市定襄县闫家庄。
从忻州师范学院到定襄交通较为便利,可我没有想到,还有像闫家庄这样偏远的乡村,村子位于山坳中,只有一条山路,而每天见到最多的便是来来往往的拉煤车。这里出行主要靠每天一趟往返的大巴,到定襄县城将近两个小时山路的颠簸。
2月28日,我来到支教的闫家庄小学,学校只有五六十个孩子和七个老师,除了校长和英语老师外,每个老师都是各个年级的包班老师,我成为五年级的班主任,同学文冲负责3—6年级的科学。
事先得知条件艰苦,我提前做好了准备,可是初次见到学校时还是惊呆了,不大的学校,下面是石头窑洞,上边加盖了一层平房是孩子们的教室,听校长说窑洞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二楼教室墙上的墙皮也脱落了不少,我看了有种说不上来的难过。在这里需要自己生炉子,自己做饭,自来水更是没有。
我负责教语文与品德,孩子们的基础比我想象的差,成语、古诗、修改病句、修辞手法,一切都让我不知从何讲起。站在讲台上,更多的是责任,我自己支教这一个学期能做的太少,可需要做的太多。从我初上讲台的羞涩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发现自己真的收获不少,生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有孩子们的感情。
我学中文,知道小学生需要大量课外阅读,可是,学校的图书都是外界捐赠的,五花八门,有些并不适合他们看,不少书也是看了又看。孩子们每天最喜欢的就是让我讲课外的故事,看着他们的眼神,触动真的太深。
他们没有城市中孩子那样优渥的教育资源,可有对知识的渴求。我问他们有什么“六一”愿望,孩子们说,想看更多的课外书。我默默地走出教室,抹了抹发红的眼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山村条件所限,家长并不重视阅读,学校便是他们最主要知识的来源,也许您的图书能影响他们很多。通过山西晚报“圆贫困儿童六一心愿”活动,希望热心人能给孩子们捐赠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书籍,帮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离开这里了,也许,很难再回来一次,希望能通过这封寄给报社的信,获得大家的帮助,为山村里的这些孩子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自己的一份心。
2016年5月24日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