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贪图高利,以免丢了本金。”近年来,非法集资问题频出,百姓血汗钱被侵吞现象屡有发生,非法集资活动正由城市向乡村侵蚀。
随着非法集资向乡村的逐步深入,一些社会风险就凸显出来。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许多农民金融风险意识淡薄,有些农民家庭为了追逐高利,落入了非法集资的陷阱,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非法之手 伸向农民口袋
记者了解到,榆社县一家农林牧有限公司在地处偏僻的壶关县树掌、东井岭等乡镇利用农信社在农村已清退的“代办员”,在当地非法吸纳储户资金。记者家乡的两位老人见利息高于银行4倍、5倍,便于2014年,将两人积攒多年的5万多元积蓄分批存入“代办员”那里,“代办员”还为他们开具了类似银行的存款收据。今年春节前,老两口想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女儿买房,结果却发现自己的钱取不回来。据知情人透露,2015年6月,这家集资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当地上百户村民的血汗钱血本无归。
与大城市相比,许多农村非法集资的隐蔽性强,吸储手段更是多样化,具体表现形式为:一是熟人骗储。山区农村非法集资的利息要比银行高得多,在1分至1分3左右,非法集资一般是通过在农村广布业务员,以高额提成诱使业务员发展熟人储户。二是伪装身份、伪造单据骗储。集资企业的名头包含投资、担保、保险、黄金珠宝、典当、跑马场、商贸公司、家具公司、实业公司等。这些公司不仅利用农信社在各村已清退的“代办员”以信用社的名义在农村吸储,伪造出各种与银行存款单据相似的单据,蒙蔽不明真相的群众,令人防不胜防。三是“傍”政府、施小惠骗储。一些集资公司开业时邀请当地主要领导出席,并吸收当地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担任高管;同时利用发放礼品的形式吸引储户参与集资。许多群众以为是政府支持,加上有礼品的诱惑,纷纷上当受骗。
贪图高利 法律意识淡薄
高利息伴随着高风险是众所周知的。非法集资之所以能在乡村蔓延,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对国家金融政策不了解,缺乏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了解的渠道,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弱势地位;二是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投资风险意识差,一些农民不甘心让存款放在银行贬值缩水,受高利的诱导,将非法集资当成了财富增值的有效途径;三是部分农民手头有闲置资金,但农村缺乏有效的金融投资渠道,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低,非法集资的高利性正好迎合了这些追逐高利投资者的需求;四是盲目跟从,在一小部分人得到甜头后,大家便口口相传,迅速扩散,使非法集资人数迅速增加;五是法律意识淡薄。大多受害群众在发现资金被骗后不报案,认为报案后集资款将会被国家收缴,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完全失去偿还能力,投资款更是无法追回。
多管齐下 杜绝非法集资
为了保护广大农民个人财产,免受非法集资的毒害,记者建议:
各级政府要在农村广泛普及金融法律知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方式大力宣传非法集资的危害性,指导农民识别各种名目的非法集资活动,不要被高利息、高回报诱惑。相关职能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确保农民财产安全。各地要将打击和处理非法集资的监管触角深入农村地区。工商、公安等部门要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联合协作,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非法投资活动,彻底铲除各种非法集资和传销滋生的土壤。
各地金融部门应针对农村的各种需求推出安全、可信的理财产品,共同帮助农民朋友远离非法集资的骗局。努力营造“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的浓厚氛围,增加农民识骗防骗的意识和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抵制各类非法集资的活动。
唯有多管齐下,才能遏制住非法集资的蔓延,保住农民的血汗钱、保命钱,切实维护农村的稳定。
本报记者 庞雪峰 本报通讯员 秦风明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