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小组成员,右二为闫娟,右三为褚俊杰。
前言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利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便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惟一渠道。据了解,目前我省登记在册的等待肝脏移植的约有200人,等待角膜移植的约有500人,等待心脏移植的约有40人,而等待肾脏移植的约5000人,然而自2012年至今,我省仅有49例成功捐献遗体器官的病例。
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死要全尸,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逝者家属都无法接受将亲人的器官捐献给别人,但对于那些被病痛折磨无法正常生活的人来说,器官移植却是他们获得重生的惟一机会。于是,一种新的职业应运而生——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需要说服那些“潜在的捐献者”家属,并协助他们完成器官捐献全过程。
目前山西省内具备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共有五家,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其中进行肾脏移植的主要医院,全省进行过的49例器官捐献中有33例是由这里的医护人员完成的。
10月20日,记者走进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近距离走访两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褚俊杰和闫娟的工作和生活,聆听这一份特殊职业给他们带来的酸甜苦辣。
1 被拒绝是每天面对的事情被推搡辱骂更是家常便饭
但为了那些等待器官捐献的人只有坚持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那种肝肠寸断,那种茫然无助,那种痛彻心扉,会让每一个旁观者都难以承受。然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就是在这样的生离死别之际,与家属进行紧急沟通,让他们同意捐献器官——因为每种脏器允许的热缺血时间不同,一旦病人心跳停止超过5分钟,很多器官就会无法使用,同意书必须在此之前签署。
32岁的闫娟,是半年前刚加入协调员这一行列的新人,对她来说,“拒绝”是她面对的第一课。
两个月前,闫娟得知一家医院急诊接收了一位车祸伤员,伤情较重,可能没有生还的希望。她和另一个女搭挡立刻前往急诊,向伤员家属介绍自己的身份后,提出了“器官捐献”的建议,没想到,家属一听到“器官捐献”这四个字,情绪立刻失控,甚至大发雷霆……看到这样的情形,闫娟和同事只好低头转身离开。可是家属从急诊室里追出来,拦着她们继续发飙……过了好久好久,她们才被允许离开。
闫娟说,一般情况下,家属的态度还算礼貌,不理睬你或者请你离开……但有时候也会遇到家属情绪失常的时候。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们会怎么办呢?
就让他们使劲发泄一下,然后自己再默默离开。说完这句话,闫娟还貌似轻松地一笑,但笑容的背后到底深藏着多少痛楚和难堪,真是不得而知。
闫娟的同事,39岁的禇俊杰,是山西省第一批考取器官捐献协调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说到家属情绪失控,他说,见过更加激烈的场面,还曾经有人指着鼻子对他说——“你不就是来看我们家里人死了没?”
心里当然也憋屈,但褚俊杰说,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想想那些等着器官移植的人们,他们对生的渴望全部寄托在“协调员”身上了——只要想想这个,他顿时觉得七尺男儿,被人指着鼻子“骂”,又有什么呢?都是值得的……
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里有70多台透析仪,每天有至少三拨人在这里做肾脏透析,禇俊杰经常在楼道里碰上刚做完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他们中有正值壮年的男士,也有年轻漂亮的小女孩,但都是一张张惨白没有血色的脸,不能工作,无法正常生活,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有时候也能听到有人议论——要是能等到合适的肾源该有多好,换了肾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禇俊杰说他有一个好朋友,因为得了尿毒症,定期需要透析,后来妻子和他离了婚,把孩子也带走了。但幸运的是,他等到了合适的肾源,并且做了肾脏移植手术。术后恢复得很好,虽然也得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但他不必再像之前做透析时那样必须注意饮食,不能多喝水,更无法从事体力活动,他自己重新创业,开了家公司,还又成了家,生了个可爱的女儿,现在生活得很幸福。
每每想到那位朋友,禇俊杰就觉得,就算再被人骂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厚着脸皮多磨一会儿,很可能会多打动一个家属,也许就多了一个同意器官捐献的人,透析室里的人们就多了一份希望。
2 对同意捐献器官的家属除了感动,更有敬重
最大的肯定来自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两年前,一位年轻的家长找到了省红十字会。他的孩子只有3岁,因为脑部疾病,几次手术后都没有治愈,只能放弃治疗,但家长觉得孩子来到这世上的日子太短,就这样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来,所以他们想到了在孩子去世后将他的器官捐献出来,这样孩子的生命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而且这位家长还提出一个要求,如果接受捐献的家庭经济上有困难的话,他们还可以提供帮助。
每次给别人讲起这件事,禇俊杰就特别感动。他说,自愿捐献器官的人本来就不多,像这样还愿意资助受捐者的家庭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器官捐献协议签订后,是要上网进行全国分配的。最后,那个孩子的双肾和肝脏器官捐给了外省的三位患者。
一个短暂的生命,换得了三个生命的重生和延续。每一个成功捐献的案例背后,都是家属们无私大爱的一种体现。
今年6月,禇俊杰得知一个只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因为先天性的疾病无法治疗。他和同事赶到当地,刚好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全家人都在,他向大家宣传了一些器官捐献知识。禇俊杰说,他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场面——整整一屋子的人站在那里,全部点头表示赞同。捐献结束后,孩子的姑姑握着禇俊杰的手说,非常感谢他给了他们一次做好事的机会。一瞬间,禇俊杰的眼眶就湿润了。对于这样的情景,之前受到过的所有非议、谩骂、责难,都烟消云散了。
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协调员们来说,是最大的肯定。
今年7月,一位60多岁的患者因为脑出血造成脑死亡,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因为患者生前曾经有过捐献眼角膜的意向,禇俊杰就去了医院,向患者的妻子儿子宣传器官捐献的事情。患者的妻子很开明,并且通过网络查询了相关的信息,最后接受了器官捐献的建议。根据规定,这位患者这种情况,必须是在撤出呼吸机,心跳停止五分钟以后确认死亡后,才可以进行器官摘除,但是提前要准备器械,液体,配备相关人员,所以患者要先被转到救护车上,才能手术。
就在他从抢救室被转出时,患者的妻子看到了在临时呼吸机的作用下,丈夫还有心跳。突然之间,她撕心裂肺地大叫着,不可以不可以,他还没有死……
在患者儿子和协调员们的劝解下,这位妻子又提出想陪在丈夫身边,亲眼看着他心跳停止……看着情绪激动的家属,协调员们立刻同意让她一起陪着患者上救护车。在陪同的过程中,这位妻子的号啕大哭,整个人瘫软在地上……闫娟和同事只能不停地安抚她。每一位在场的协调员心里都明白,这位家属的觉悟已经很高了,但在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那种分离的痛苦却是真真切切的,让人难以割舍。
那次的捐献非常成功,老人的肝脏和双肾脏捐给了三位有需要的人。后来,老人的儿子在得知捐献手术全部成功之后,表示他们全家很欣慰。
3 眼睁睁看着合适的供体离开
总是有太多太多的无奈
采访中,禇俊杰和闫娟一直对记者说,尽量少说受委屈的事情,多提提那些愿意捐献的人。
但记者听到的最多的,除了委屈,还有一种无奈——努力之后的没有结果。有些情况是争取了很久,好不容易得到了认可,却因为供体器官不合格,而不得不放弃。
禇俊杰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吕梁的一对夫妻,两人骑着摩托车发生意外,全部重伤。他得到消息赶到医院以后,得知妻子已经脑死亡,丈夫的情况也不乐观。他和家属们提出了可以进行器官捐献的事情,家属们当时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说要回去商量一下。第二天,当禇俊杰带着希望再次赶到医院时,家属们表示无法接受器官捐献。
刚好那一天,这对夫妻隔壁病房有一位50多岁的脑死亡患者,禇俊杰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和对方家属沟通,谁知道家属强烈反对,还对着他大骂了起来,没多久患者便去世被推出了病房,禇俊杰看着合适的供体就在自己面前离开,自己却无能为力,心里很不是滋味。
还有一次,他得到消息,一个酒后意外昏迷的患者,很年轻,送到医院后也是脑死亡,禇俊杰去了医院以后,整整给家属做了两天的工作。患者的父亲、弟弟、岳父都被禇俊杰的真诚所打动,也接受了让患者的器官继续去帮助别人的这个建议。两天的相处和实实在在的交流,禇俊杰和患者的家人像朋友一样推心置腹,但是在最后一天的晚上,大家在一起吃饭时,患者的妻子向禇俊杰敬了一杯酒,然后很遗憾地对他说:“禇大哥,我很敬佩你对工作的热情,也理解你的工作,但是真的很抱歉,我真的不能把他的器官捐给别人。”面对这样的家属,禇俊杰真的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能做的都已经尽力了。第二天一早,他眼睁睁地看着家属从ICU里把患者接上了救护车带回家,没多久,他接到了患者岳父的电话,说人已经走了。
10月22日下午,记者接到禇俊杰的电话,他说头天晚上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凌晨6点才回到太原。原来,21日上午,禇俊杰接到消息,运城有个患者因车祸住院,情况危急,属于“潜在捐献者”。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运城,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努力,好不容易做通家属的工作,没想到又遇到了医院的质疑,因为这是那家医院遇到的第一例器官捐献案例,医院和当地卫生部门非常重视,又是核实他的身份,又对着他的身份证、职业许可证拍照,好不容易弄清楚情况以后,院方还是比较配合他的工作。半夜12点,负责器官移植的团队从太原赶到,但是对患者器官的健康状况产生了疑问,他们又是咨询专家又是开会讨论,为了接受方的健康考虑,最终还是放弃了移植。禇俊杰说,当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左右了,医院里的医生患者家属、等待做事故鉴定的交警法医,大家都是在一起熬了很久。对于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表示理解,没有一句抱怨。讲这些时,禇俊杰一直在说大家是如何配合,如何支持他的工作,但记者看到的,却是他在一番努力后没有结果的无怨无悔。
4 尊重逝者,感谢他们的付出
为他们整理遗容,送他们落叶归根
禇俊杰他们曾经接过一个无名氏的案例,是一位外地打工人员,因为脑出血送到大同市一所医院,但已无救治的希望,协调员们通过查找户籍资料才知道他是从河北来的,辗转找到了他妹妹的联系方式,对方的妹妹在电话里同意了器官捐献。
谁知道,当所有人准备好一切手续,赶到河北签协议时,那位女士却突然后悔,拒绝将哥哥的器官捐献出来。几个人已经到了河北,再返回来就会前功尽弃,大家决定还是先找到那位女士,面对面交流劝说。但是那位女士在电话里对家里的地址说得很含糊,没办法,禇俊杰就和同事们一起,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挨家挨户的问,好不容易找到她在的村子,房子却是空的,邻居说她去了别的村给孩子陪读。那一天,他们是上午从太原出发的,等他们找到那位女士时已经快晚上了,见了面以后,那位女士依然不同意将哥哥的器官捐献,禇俊杰和同事们劝了好久,幸好那位女士的丈夫后来出现了,他是个很开明的人,是他帮忙做通了女士的工作,最终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还有一次,器官捐献者是山东人,禇俊杰他们就开了十多个小时的车送捐献者的儿子和他的骨灰回了老家。他说,他们感谢每一位同意捐献器官者的家属,这样的辛苦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亲人的安慰。如果对方家庭情况特殊有困难,他们也会帮忙申请人道救助。
山西开展器官捐献移植工作已有三年,但真正了解这项事业的人员并不多,其中也包括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所有协调员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全省各地各家医院的跑,向那里的医生宣传这项工作,并请他们配合,如果发现“潜在捐献者”请第一时间通知协调员。医院里随时都会接诊各种类型的病人,所以协调员也是24小时随时待命,大半夜接到电话出门是很正常的情况。如果有案例要做,他们经常都得出差,一走就是两三天,每次出差,“标配”至少十几个人,医生、护士、协调员、司机,一辆商务车,一辆救护车。今年6月一个月,他们连续做了7个案例,两辆车上的人几乎没有休息过,不停地在路上奔波,饿了就在服务区里泡个方便面,有一回实在累得不行,等面的工夫,一位协调员躺在高速服务区的凳子上睡着了。
除了前期与亲属沟通交流以外,协调员们的工作还包括协助家属办理捐献手续,做好捐献人的善后工作,医生做完手术缝合后,是协调员们给遗体穿上寿衣,整理遗容,并且陪同家属一起送到火葬场火化、运输和安葬,还要配合红十字会缅怀纪念,人道救助等等。如果是外地的捐献者,他们还要将火化后的骨灰以及亲属一起送回老家,让捐献者落叶归根。
5 面对生命时,责任是第一前提
但面对家人时,却是满怀愧疚
不了解协调员的人也许会认为,他们去医院里就是在看谁快死了,但身为医护人员出身的他们很清楚,每一个生命都有延续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他们也希望那些发生意外或者身患疾病的人可以健康地活着。
前不久,闫娟去一个县级医院里做宣传,突然听到一阵救护车的声音,原来是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车祸被送进了医院,当时孩子满头都是血,情况危急。孩子的父亲是个残疾人,因为心急,跪在地上求急诊室的大夫救孩子。闫娟见状,上去安慰了他,并且建议他如果实在不行,可以转到省城的三甲医院。一个多星期后,闫娟正好去那所三甲医院做宣传,在楼道里碰上了当时发生车祸孩子的父亲,知道孩子情况还是不太好,而且撞他的那个司机家里也没钱,孩子在ICU每天都得好几千的费用。了解到这些以后,闫娟没有说自己是器官捐献的协调员,而是帮着孩子父亲联系媒体求助,离开的时候,她还给孩子父亲留了1000元钱,回到单位,她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同事,还有一位同事又委托她送去3000元钱。
后来,闫娟加了那位父亲的微信,一直关注着孩子的病情。这几天,知道孩子能下地走路了,闫娟和同事们都很开心。
采访的时候,禇俊杰和闫娟提到了很多次“理解”。家属们拒绝器官捐献态度恶劣,他们说可以理解;有医院对他们的身份表示怀疑,不让他们在医院里手术,他们说理解;努力了几天几夜之后,在最后关头被告知家属反悔了,他们也说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们的工作呢?
闫娟说,虽然才干了半年,但是因为工作时间不固定,休息时间不固定,她的家人全都不同意她做这份工作。但闫娟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她觉得为了更多人的希望,她必须要坚持下去。
没有人理解没关系,他们还有彼此,第二人民医院一共有7位协调员,他们是一个团队,每次有案例的时候,大家都会统一行动,受了委屈挨了骂,回来和大家说一说,互相安慰一下,心结也就打开了。
只是,对于家庭来说,他们确实是有所愧疚的,禇俊杰的女儿今年10岁,因为要随时待命,禇俊杰不能陪她到外地旅游,经常正和孩子在一起玩,一个电话就要叫走,弄得孩子很不高兴。前段时间,女儿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就是《爸爸》,女儿写道,她的爸爸是一位器官捐献协调员,经常出差,陪她玩的时间很少,为此孩子没少抱怨他。但妈妈告诉她,其实爸爸的工作很辛苦,有许多病人需要他的救助,所以现在就算是他们玩得正高兴爸爸要离开,她也可以理解了。爸爸生日的时候,女儿想对爸爸说,希望他能让更多的病人获得生命和健康,她为爸爸感到骄傲。
这篇作文,让每个协调员都掉了泪……
相关链接
什么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当一个人死亡后,将其功能良好的器官组织以自愿、无偿的方式捐献给国家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机构,用于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能够延续生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开展的器官捐献就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不涉及活体器官捐献。
器官捐献流程:
由器官捐献者填写捐献自愿书,并由人体器官捐献机构登记,达到待捐状态进行捐前评估,填写器官捐献登记表确认捐献,然后进行器官获取捐献见证。对于遗体,会由工作人员恢复遗体原貌,然后进行遗体捐献或者交家属并协助善后处理,并且进行缅怀,对有困难的家庭进行救助。获取的器官会根据器官分配原则进行分配,到器官移植定点医院移植,填写器官捐献完成登记表,报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
器官捐献者的一般条件:
1、捐献者身份明确:如下情况不考虑:在被拘留或者羁留于政府部门期间死亡、在精神病院内发生死亡个案、中毒导致死亡、与医院有医疗纠纷,死亡原因需要公安司法部门进一步调查等。
2、无HIV感染,无药物滥用,无静脉滥用,无静脉注射毒品、同性恋、双性恋等高危活动史。
3、无恶性肿瘤病史,无系统性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
4、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状态相对稳定,捐赠器官功能基本正常。
5、严重的、不可逆的心肺或神经损伤,预计撤除生命支持治疗后将在60分钟内死亡。
6、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器官捐献产生的费用是否需要捐献者家属承担?是否可以指定捐献给某位特定人员?
凡捐献者去世后因器官捐献而产生的费用,均无须家属负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大爱的体现,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移植时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如组织抗原基因(HLA)的类型及血型等,捐献给谁最适合,应当按照器官分配与共享原则来确定。
本报记者 赵琴 制图 张园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