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方便之时隐患生 “外卖”抢夺高校餐饮市场

时间: 2015年08月13日03:40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同学你好,你的外卖已经送到楼下,请尽快取餐。”8月11日中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小刘放下手机,穿上外套下楼取餐。进入七八月,虽然各大高校已经放假,但对于留宿的学生而言,学校食堂不开门,外卖便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自去年9月起,一股外卖风吹遍全国高校,不仅小刘所在的山西大学,省内其他高校情况也一样。据记者调查,山西大学80%学生的手机里装有外卖APP,50%的学生每天点餐超过两次。学生们对宿舍楼前一个又一个送外卖的电动车和装着外卖的各色保温箱,早已司空见惯。当外卖业务大举进军大学生群体,食品质量也成为他们热议的话题。

“外卖”搅热高校餐饮市场

    对高校学生而言,网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外卖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生的生活。此外,学生的午休时间很短,更多的人不愿意挤食堂,却想吃到热饭菜,或是假期不愿出门,外卖则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求,顺理成章地打开了高校的市场。“中午下课时间是12点,这个时间食堂人很多,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食堂的座位也有限,买到饭也不一定能找到吃的地方,所以我一般就带走或者叫外卖,相比之下,外卖更方便。”山西大学的张同学说。
    随着网络的发展,外卖送餐成了网络产业催生的一种新型O2O运营模式。如今,移动用餐的概念越来越深得人心,当外卖业务大举进军大学生群体时,海量订单下巨大的需求量和日新月异的市场运作日益显现。
    对于“外卖热”的现象,该校经济管理学院一位辅导员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外卖热的现象并不是一时兴起,而会长期存在下去。大学生常用的“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等APP平台,都拥有强大的资金注入,而且潜力无限。高校餐饮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如果外卖能继续保持价格上的优势,方便快捷地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这种外卖热必定还会持续下去。

方便之时隐患丛生

    与此同时,“外卖热”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外卖食品一般会有1到2元的配送费,无形中,学生的生活支出增多了。再一个就是高热量,比如黄焖鸡米饭、鸡肉拌饭等,每天食用,食品热量超标。加之高校学生‘宅’现象愈发严重,运动量不够,在运动场上晕倒、猝死现象屡见不鲜。”山西大学一名王姓学生说。据了解,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明文规定禁止学生订外卖,很大的原因就是外卖导致学生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
    手机应用市场的外卖APP数量繁多,恶性竞争在所难免。就山西大学而言,在过去的半年里,仅存的两家网络平台,就用满10元减3元、下单送饮料以及7元管饱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受益,实际上导致了外卖市场的不稳定,外卖质量降低,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高校外卖APP会根据定位选择周围商家上线,学生订购的外卖都是来自学校周围的小食品店。很多店食品本身的质量并不达标,加上如果订单太多,做餐的速度加快,以及店家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不达标的餐盒,那么,食品质量我们可想而知。”山西大学的李同学说,“我基本上不叫外卖,就是因为信不过外卖的卫生条件。”
    据记者的实地调查,还有一些外卖APP上有的店铺并不能找到其相应的实体店。“有些打着‘专做外卖’旗号的店铺,实际上是为了节约成本。没有实体店铺,大家不能有效地监督,其制作餐品的环境可想而知。”该校一名学生说。

学生应学会维权

    “在我看来应该理性地去分析这个问题。”山西大学法学院的陈教授说,“客观地讲,利用网络和智能终端发展外卖业务确实满足了大学生们正常的需求,作为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是无可指摘的。”他认为高校“外卖热”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创新经营形式的结果。
    在谈到学生维权保障时,陈教授说,校内学生在消费外卖商品时,一定要注意保存发票或收据,学会维权保障。当店家送货或食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往往意味着店家的行为已经构成合同违约,消费者可要求店家对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如今,外卖送餐服务在校园内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个关乎学生、平台餐馆、学校三方的社会现象上,大学生应该明白外卖是把双刃剑,尽管用餐便捷且选择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校园生活,但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 郭鹏 实习生 张迎秋 李若璇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