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75岁老太持57岁身份证特尴尬

为把弄错的年龄改对,一家人晋冀两地奔波多年,至今无果

时间: 2015年08月07日02:38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61岁 的太原坞南社区书记张兰香(右)与比她“小4岁”的老郑坐在一起

    

    7月下旬,太原小店区坞南社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基本信息采集,居民郑松梅该不该填表,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
    郑松梅说自己75岁了,应该填表。但她身份证上显示的出生年月是1958年10月,达不到60岁的填表年龄。
    郑松梅苦笑着说:“要是按身份证上的年龄,我12岁就当妈了。”
    有人问,这不是明摆着的错吗?为什么不去改呢?郑松梅摇着头说:“难呀,来来回回跑了好多年,人家都是让找证据,可是又不是我的错,我咋找这个证据呢?算了,算了。”
    社区老姐妹们纷纷议论:听说一些干部为了当官,把年龄改来改去的。他们作假都这么容易,咱老郑只是想把弄错的年龄改对,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1 想证明自己75岁为啥就这么难?

    7月27日,太原坞城南路电建三公司宿舍院,大热天,郑松梅老人家里门窗紧闭,她到卧室里拿多年来跑的材料,常人走两步,她6步才能挪到。取回材料,老人往沙发上一坐,就开始不停揉搓着膝盖、小腿,裤管提起的瞬间,露出了里面的秋裤,再一瞅,老人脚上还穿着厚实的运动鞋,厚袜子。
    问起缘由,老人脱下了袜子,5个脚趾的骨关节已经完全变形,扭缠在一起。同来的61岁的坞南社区书记张兰香说,与比她“小4岁”的老郑挨着坐在一起,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年龄段。“小”老郑明显得年迈体弱。
    老人翻着手里的一叠材料给记者看。为了改回自己的真实年龄,这几年,他们往河北唐县老家跑过好几回,回回村里、乡里都给写证明、盖章。
    记者看到,2011年6月22日,证明村民郑松梅1940年出生,河北唐县北店头乡西同龙村委会、唐县公安局北店头派出所都盖章认可。2013年7月下旬,又有一份证明,写在带有西同龙村民委员会抬头的信笺上,盖有乡政府的章,村委会的章,并写明户口底册于2005年丢失。“那会儿,户口都在村里管,可村里的证明不能代替派出所的。”
    “离开老家这么多年,村里人还记得您?“记得!那会儿,我上过学,初中毕业,识字。后来,在村里当过妇联主任,当过小队长。有了孩子后,因为老伴工作到了山西长治,才离开的。”郑松梅老人虽然没有工作,但这些年跟着老伴也是来回搬迁。长治生活了十多年后,又迁到了太原,至今快二十年了。
    跑回了材料,现在户籍所在的坞城派出所还是没法受理,按要求,哪个环节弄错的,由哪个环节出具证明。

    2 户口从长治郊区迁往太原出生年份弄错了

    什么时候弄错了年龄?老人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是在从长治郊区往太原迁户过程中被弄错的。
    郑松梅的老伴葛师傅在电建工作,流动性强,哪有工程就在哪儿。葛师傅所在的电建三公司劳资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那时,公司总部就在长治市郊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陆陆续续回到太原。很多员工和家属在这里定居十多年,户口依旧没迁过来。
    郑松梅老人说,她那么早迁户也是单位照顾,当时,她患上了类风湿,病很重,人一下瘫倒了,家里没人照顾。就在这中间,大约是1996年前后,在葛师傅申请下,她的户口迁到了太原。“拿到户口簿时就发现年龄错了,去找人,迁户的人说没事,等人口普查时就能改过来。”郑松梅觉得自己没工作又不常出门,年龄错了也不影响什么,也就没急着弄,后来,不知怎么回事普查时就把她落下了。
    直到前几年,葛师傅的公司给一批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的家属们集体办保险,同龄的老年人都缴了钱,现在每个月能拿1200元,可郑松梅老人因为年龄“不到60岁”,没办成,这才开始急着和家人一起跑着改户籍上的出生年份了。

    3 她12岁就当妈!这事够离谱

    老郑说,早几年前老伴在世,她跟着去了户口所在的坞城派出所,“我们都是上了岁数的人,尤其我腿不好,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头子刚一说原由,那边的人马上就招呼先坐下,不用着急。一说事,人家解释得挺清楚,说按规定得让迁户时弄错的派出所出证明,才能改。”
    帮母亲专门往长治跑过四五趟的女儿小葛介绍,找到迁户出来的马厂派出所,对方翻查底簿,没想到丢了。后来又让到长治市公安局郊区分局黄碾派出所查查,到了黄碾,对方同样帮忙查来查去还是没有资料。
    在坞城派出所民警指点下,他们又回到马厂派出所,希望写个证明,证明不知道什么原因,把岁数弄错了。马厂派出所虽然理解,可是她实际出生年份具体是哪年,没有依据不能出具。
    老郑家人想到1988年曾在长治办理过一代居民身份证,从身份证编号上能真真切切地看到,出生年份是“1940”,但身份证上名字是“郑秋梅”。“唉!年龄对了,可名字是错的。”老郑拿出新旧两张身份证给记者看,两张照片完全是一个人。
    老郑说,去年,老伴葛师傅去世,临走前还放心不下她改年龄的事,“他在时有退休金,我就有靠的。他一走少了收入不说,我这个岁数该享受的老年优惠政策还享受不上。”其实,“年轻”18岁的郑松梅,与家人的年龄就混乱着。她比老伴小了十多岁,比女儿只大12岁。
    因为年龄错,院里人都替老郑委屈。社区主任张兰香也急,这几年,各种惠民惠老项目,都在向老年人倾斜,老郑身体不好,家境也不好,因为“年龄”不够,没有办法申请。

    4 老郑的问题咋解决各方都在想办法

    在老郑现在户籍所在的坞城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的户政大厅内,户籍民警拿出《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为难地说,第九十七条写得很清楚,提交的材料中必须有“公安机关原始户籍资料或原始出生证明”,以及“原始户籍资料登记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出生日期更改情况的情况说明”。如果长治那边提供不了原始户籍资料,就是材料不全。
    分管户籍的王副所长跟老郑家人接触得更多,老人的户籍,他和同事很认真地调查了解过,又去电建三公司宿舍院进行了走访,把老人所有在太原的档案底子全查了出来,出生年份都是1958年的。
    为了帮到老人,坞城派出所方面与长治那边的户籍内勤通过电话,对方想帮忙也无奈,毕竟这么些年,内勤不知换了多少届,况且在1980年前后,一个郊区的小派出所,资料保管确实不如现在规范。底簿资料不全,没有证据表明老郑的出生年份确是1958年,这个证明可该咋出。
    记者电话联系了长治市黄碾派出所、马厂派出所。据介绍,老郑虽然从马厂派出所迁出的,但黄碾派出所成立得比较早,马厂的一些资料放在这儿。“如果在这里查了没有,那就还得去马厂派出所找一找。”记者拨打了马厂派出所的电话,两位民警请示带班领导后,留下了老人的信息,再认真核实。随后建议老人旧身份证上的住址属于富村派出所,可在那儿查查。”抱着希望记者又联系了富村派出所,但据其介绍,2000年前后,两所的辖区有所调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电建三公司宿舍院还在马厂派出所辖区。
    本报记者咨询了山西省公安厅户政部门,对方称,不管是哪个派出所,户籍档案都应该完善保管,如果对方以档案丢失为由不予提供资料,可以向当地公安局户籍部门反映。
    户籍资料改出生年份是一件严谨的大事,老郑的问题该怎么合理合法解决,现在各方都还在想办法。老人已经75岁了,她应该享受到该有的福利,而不是劳心劳力地奔波在找回自己年龄的路上。

本报记者 姬仙果

    ○链接
    更改出生日期要提供哪些材料?

    《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三节,出生日期更改
    第九十七条,出生日期原则上不得更改,公民实际出生日期与居民户口簿登记出生日期不一致的,可以申请更正出生日期,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公安机关原始户籍资料或原始《出生医学证明》;
    (三)原始户籍资料登记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出生日期更改情况说明;
    (四)社区民警调查报告。
    第九十八条公民申请更正出生日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组织、人社部门管理的干部,本人要求更改的;
    (二)本人使用出生医学证明申报户口,后又提供登记有不同出生日期的出生医学证明,要求更改的;
    (三)已经申请更正过一次出生日期,再次申请更正的;
    (四)因重户,被依法注销虚假户口后,又申请更正出生日期的;
    (五)正在服刑、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六)作为当事人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

    我省户籍管理越来越便民

    2014年11月,山西省公安厅推出18条便民利民措施,涉及户籍、出入境、边防、消防、监所管理、交通管理等几大方面。
    户籍业务方面,提高户口办理时效,民警办户实行“终身责任制”。对群众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等申请,符合政策规定但手续材料不齐的,提供书面清单,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事项。对群众更正户籍登记信息的申请,原登记信息存在明显差错的,按照实际情况立即更正;需要调查核实的,不超过10个工作日核实办理。
    省、市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分别设立专门监督举报电话,重点对群众办理户口相关手续时,户籍民警该办不办、不该办乱办、办理拖拉延误等行为进行监督,收到群众办理户口投诉或举报的,在15个工作日内将查处情况答复群众。

    我国新型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确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于2014年7月30日正式发布。意见规定,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