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元存款咋就成了保险费
“说是帮我建立保险档案,却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我的储蓄卡上划走8000多元,至今我都不知道‘投’的是什么保险?我很纳闷:没有密码怎么就能把我的钱取走?”大同市民武女士就日前的遭遇向当地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建设银行提出质疑。
据武女士反映,2015年7月21日,她在大同市一家美容院做美容,遇见太平洋保险公司人员安翠芳拉保险,索要了她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说要查询是否有保险记录,帮她建立档案。安翠芳拿出Ipad,在她没有看到屏幕上的任何条款内容的前提下,让她签了三四次字,每次均以“没有发送成功”为由,让她反复签名。事后,安翠芳和她约定好:第二天拿书面保险条例,再确定买哪种项目。
安翠芳走后,武女士收到保险公司的一条短信,说她已经投保,金额为1672元整。武女士马上与安女士电话联系,问她为什么划走自己的钱?在没有提供银行密码的前提下,安女士靠什么手段划走钱的?安女士解释是自己的责任,因为着急,将建立的档案当成投保,给公司发过去了。安女士表示退款。武女士让安暂停一切保险手续,对其行为表示强烈愤慨。安女士再三向武女士表示不会再有任何扣款行为。然而,2015年7月24日上午,武女士又收到两条投保扣款短信,金额分别为5240元、1470元。武女士非常愤怒,即向太平洋保险公司95500投诉,并报警。95500电话答复:查询此事。然而,迄今杳无音信。
武女士认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业务员利用非专业人士识别、判断能力较差的弱点,故意夸大收益、欺骗忽悠,诱导顾客购买保险公司产品,特别是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建档为借口进行骗保,从中拿提成,其行为严重侵犯顾客的知情权、消费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截至记者发稿,武女士没有收到任何退款信息。她更不明白:在没有提供密码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是怎样提取自己卡内金额的?建设银行是否与太平洋保险公司有勾结?武女士强烈要求:退还被骗款额,补偿相应利息;公开处理相关责任人。
本报记者 李化民 实习生 李媛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