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牛力
随着高考成绩出炉,除考前填志愿的上海,2015年高考志愿填报目前已在各地陆续启动。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无论是高分低分,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如何能把拼搏得来的分数运用得当,上如愿大学?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纠结的选择中,一些考生和家长存在花钱“填志愿”、重学校轻专业、“平行志愿”任性填报等现象。这种虽不普遍但已露出端倪的高考考场上拼分数、填志愿还要拼“手气”现象的背后,折射出高考志愿填报制度安排上尚需进一步科学、精细,让已经有了明显进步的高考和高招进一步彰显公平、合理。
【花钱填志愿】或成为钓鱼网站诈骗目标
针对考生、家长发挥分数最大效应的需求,一些商家纷纷推出“只要付费就能报上理想院校”的高考咨询辅导服务。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高考志愿”关键词搜索,出现了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各种商品,包括高考志愿填报手册,高考填报志愿秘籍攻略,也有一对一咨询服务,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记者随机与一家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商家客服联系。一位工作人员称,他们的工作就是保证考生不浪费分数,“500分到650分之间需要专业填报,每一分都很关键。”他还向记者推荐了一款“VIP报考一对一指导院校志愿填报”,报价4600元,称在填报前会和家长签订协议,再出报考方案,“正常的话不会滑档,不会不录取。”
虽然价格不菲,但一些家长仍然对“花钱填志愿”趋之若鹜。江苏一位家长说:“孩子每考一分,都来之不易,学习上我们帮不上忙,现在花几千元能帮就帮!”
轻信网上中介填报志愿,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去年内蒙古本科一批网上填报志愿过程中,乌兰察布市部分考生让中介机构代为填报志愿,并使用机构提供的“快速填报工具”软件,造成其中4名考生志愿填报失败,错失第一志愿被理想院校录取的良机。
更令人担心的是,百度安全中心近期监测发现,有不法分子搭建虚假的高考志愿线上填报平台,欺骗性极高。网友一旦登录并在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目标院校等内容后,便会成为这些钓鱼网站的诈骗目标,以“**高校招办”等名义骗取考生和家长汇款。
【“平行志愿”任性填】警惕“退档”风险,呼唤“一档多投”
根据高考改革方案,今年我国31个省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一些地区的录取方式因此出现变化,例如北京从“小平行”走向“大平行”,广东第一平行志愿组的院校从3个调整为5个,贵州则增加了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
业内人士认为,新的志愿填报模式为考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减少了在某个分数段考生的未录、漏录情况,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风险,需要考生和家长在填报时格外注意。
业内资深人士左海文告诉记者,实行平行志愿会造成投档到高校的考生分数“扁平化”,即被录取考生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分数段内,名校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专家分析称,一旦出现集中报考某个重点院校和某个热门专业时,可能许多考生的志愿就无法得到满足,要想不落选,只能依靠调剂录取。“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将直接影响到能否被录取,这是今年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地区的考生在填报中最需要关注的一点。”中国人民大学招办主任李向前说,过去不服从专业调剂,退回去第二、第三志愿还可接着录,但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在每个批次只有一次被投档机会,如果被退档,不会再补投到平行志愿的其他院校,只能等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机会。
不少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表示,从总体来看,不管是顺序志愿还是平行志愿,目前各地实行的都还是“一档一投”的模式,要想真正降低考生落选风险,还是要探索实行“一档多投”,依据考生志愿将档案同时投放多所高校,增加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机会。
【“竞标式”填报】好专业不如好学校?
这几天,让江苏理科考生小刘纠结的是,他考了357分,在全省排名18000多位,分数比一本线高出13分。他打算报考一所211大学,但参考往年分数,很可能刚刚达线,选不了好一点的专业。反复权衡后,他还是优先选择了意向中的大学服从专业调剂。
很多考生遭遇到了和小刘一样的纠结,他们普遍对大多数高校和专业的认识很肤浅,就索性选择分更高的学校,不浪费分数。记者也发现,在信息不对称下,一些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中有点类似经济领域的“竞标”,且普遍存在“重学校轻专业”心理。
好专业真的不如好大学?“填报专业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兴趣,不要盲目选择名牌大学,也不要考虑哪个专业更热门更赚钱,这些都是不理性的。”李向前说,如果选择专业不合适,以后孩子学习跟不上,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希望家长能长远考虑。“大学陪伴4年,专业伴随一生。”南京财经大学招办负责人甘诺认为,报志愿“重校轻专业”现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说明有些家长认识有误区;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我们对高校的评价畸形。“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高校分成985、211等三六九等,也加剧了考生家长追逐名校的倾向。”
南京师范大学招办副主任王桢说,很多人抱着“不浪费一分”的想法,盲目追求名校,无形中加大了报考风险。
据新华社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