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一条窄窄的小巷 隔离桩和垃圾桶“打起了架”

巷口的居民说:出行不安全了,垃圾桶没地儿搁了,请拆了隔离桩巷内的居民说:隔离桩不能拆,路口随意停车,700户居民咋回家?

时间: 2015年04月09日02:29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垃圾桶原本放在紧邻铁栅栏外的地上,安了隔离桩后,只能放在路中间了

    

    4月6日上午,迎泽区青年路23号院9号楼居民和相邻的丽华海景苑居民展开一场“辩论”,争议焦点在于共用巷子里的隔离桩和垃圾桶,到底谁该给谁让路。
    原来,9号楼和丽华海景苑共用一条窄小的无名巷子,丽华海景苑去年回迁入住,为了便于700多户居民驾车正常通行小巷,原本没有设施的路面上安装了隔离桩,双向隔离车辆。但从无到有的隔离桩一安上,正好占了已经呆了6年的垃圾桶的位置,垃圾桶得经常挪地方,9号楼居民生活受了影响。可是没有隔离桩,小巷子一有车辆停靠或是路口停车,丽华海景苑驾车居民被堵得连家也回不去。
    怎么办?两个院都派出代表,找到小区所在的青年路二社区帮忙,记者赶往现场采访。
    垃圾桶到底该往哪儿安置,现在尚无定论。
    如果您对解决此事有良方,或者您居住的小区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不妨拨打本报热线电话4286666告诉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告知当事双方。

    1 隔离桩出现影响垃圾桶的“生存”

    “垃圾桶最好回归原位!否则谁也不安生!”9号楼一位居民代表激动地说。
    据他们介绍,9号楼一单元口原本是一个垃圾桶站,紧邻住宅楼铁栅栏外搁置着6个垃圾桶,使用了六年多,一直都与居民相安无事。
    去年,巷子深处的丽华海景苑小区回迁,小巷环境大变样了,路面硬化了,柏油路中央还安装了一长串隔离桩,从巷口直通小巷深处。随着这些隔离桩出现,9号楼附近人们生活习惯渐渐被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垃圾桶。
    居民说,因为隔离桩将一条本就不宽的小巷分为两半,放置垃圾桶的9号楼一单元口就在这条巷子边上,几个垃圾桶对车辆通行明显造成了影响。过去没有隔离桩,车辆打一下方向盘就过去了,但现在被隔离桩卡着,回转余地受限,经常会磕碰垃圾桶。
    于是,这些放置多年的垃圾桶时常被挪来挪去。
    为了这事,社区工作人员没少操心。去年垃圾桶刚开始被挪动时,她们请示了上级迎泽街道办,又联系了安装隔离桩的丽华海景苑小区物业。最后,丽华海景苑让步,拆除了位于巷口的两根隔离桩,垃圾桶回归了原位。可没过多久,垃圾桶又开始接二连三丢失。社区算了一下,这里先后已经丢失了18个垃圾桶。现在,位于无名巷口中央的两个垃圾桶,是两天前才新配置上的。
    与此同时,由于小巷安装了隔离桩,9号楼居民说,他们感觉不安全。其中一位靳大爷表示,当天他出门就被一辆车碰了。
    为此,9号楼居民代表提出,请社区帮忙,协调丽华海景苑小区物业,请对方安装减速带、拆除隔离桩,让垃圾桶归位,或者还可以将垃圾桶移到9号楼4单元旁的变电站下面的空地上。

    2 立场不同打起“口水战”想要解决,还需双方都让步

    青年路23号院9号楼位于一条东西走向的无名小巷巷口,共计有四个单元70多户居民。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无名小巷长近百米,东口直通青年路,向西就是丽华海景苑大门入口,也是丽华海景苑700户居民独一个的出入口,能容纳两辆车并排通行。
    在居民求助当日,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一同找到了丽华海景苑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传递了居民的诉求。
    海景苑小区的物业负责人表示,小区的产权单位已经购买了小巷道路使用权,安装隔离桩也是为了居民出行安全。如果拆除隔离桩,道路两侧出现随意停车现象,相当于掐了小巷“脖子”,居民出不去也进不来。“我们必须为700户业主考虑这些事。”
    至于巷口居民提出将垃圾桶移到变电站空地下,这个方案也不可行,变电站下空地紧邻丽华海景苑小区大门,而且9号楼四单元的居民也不同意。
    这位负责人建议,巷口居民可自行拆除9号楼前的栅栏,腾出足够空间将垃圾桶放置到单元楼口。但住巷口的居民一听着急了,他们摆手不同意。
    现场,住巷口的居民和丽华海景苑的居民越聚越多,从各自立场出发展开辩论。巷口的居民说:出行不安全了,垃圾桶没地儿搁了,请丽华海景苑拆了隔离桩。巷内的居民却说,隔离桩不能拆,如果路口随意停车,700户居民咋回家?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无论是巷口的70多户居民,还是巷内的700户居民,谁都离不开家门口的这条小巷,从情理上双方需要相互理解一些。
    社区工作人员建议,物业不妨考虑安装减速带、拆除隔离桩,让垃圾桶归位。此外,还需请私家车主开车慢行。
    就此方案,这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他没有决定权,还需要向上级领导请示。
    关于此事,本报将做追踪报道。

本报记者 马继玲 实习生 刘聪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