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14日,中办国办发布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政府保障底线,并将农民工、农村留守家庭等作为重点对象,强调免费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等基本文化的权益。知识润泽乡野,文化涵养农村。
文化建设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内容,它既是群众业余生活的需要,也是百姓热爱生活、歌颂生活、创造生活的具体形式,更是弘扬先进文化、讴歌真善美、传播新知识的平台和阵地。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我省多数成建制的农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设施,在硬件上基本满足了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乡俗不同,许多农村根据自身的历史传承,成立了自己的民俗表演队、现代健身队等,这些积极向上、享受生活又高于传统生活内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我省农村文化现象的主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农村,由于从业形式的变化、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建立和形成的文化内容也在悄然转移,一些农村文化荒漠化现象不只表现在设施短缺、有名无实上,更危险的是部分人虽然“根”在农村,仅仅是外出打工期间偶尔回乡“探亲”,但“心”却走了。至于下一代,更有“坚决不回村种地”的念头和愿望……
这就是目前一些农村的现实,也是农村文化成长的背景土壤,向当下和今后建设农村文化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西里庄村、师村
农村文化设施有名无实
运城市空港经济开发区西里庄村有420多户,1700多人。村里有个大戏台,那只是个摆设,七八年啦,没见过唱戏演戏;村两委设在空旷的学校院内,没有阅报栏,村民看不到什么报纸,更见不到什么农家书屋。
1月13日,笔者来到代表农村文化的标志——人民舞台,该舞台是上世纪60年代产物,在晋南农村,这样的舞台或戏台,几乎村村都有。一位70多岁的老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没有网络和电视,播放样板戏和电影便成了村里主要的文化活动,八九十年代,本地戏剧蒲剧和电影时不时也在这里演出和播放,本世纪自从电脑和网络普及后,村里文化活动少之又少。2亩左右的大舞台和台前广场被一个旧家具厂占据。据村民说,多年前舞台着过一次火,如今堆放的都是木质和易燃的物品,说不定哪天又会失火。
文化设施消失殆尽,村里环境也日渐恶化,村委会门前、其他巷道边,垃圾围村,无人清运。据了解,该村目前属于运城市空港经济开发区管辖,但用的公章还是盐湖区安邑办事处西里庄村。有村民分析说:体制不顺是造成该村乱象的主要原因,“正常的村务工作都弄不下个样子,还谈什么文化建设。”
往西里庄村东走五六公里有个师村,该村有340多户、1500多口人,原本属于夏县裴介镇。空港经济开发区成立时,将师村划归空港。隶属关系同西里庄村一样,平时空港管理,但村民的户籍、社保甚至用水都在夏县。同样的原因,师村的文化建设也是有名无实。
师村的村中央也有个人民舞台,大约3亩大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粪便随处可见,破败的舞台旁,堆放着杂物。本是农村主要的文化场所却没有一丝文化的气息,有的只是曾经的活跃和热闹。村民说,由于体制不顺,开发区下辖的许多村子事实上都处在空白地带,十几年未见过什么阅报栏,也没看过什么电影和戏剧。
东升摄影报道
平定县一些偏僻农村
缺乏向上文化赌博陋习任性
1月15日,平定县马山狼白村,笔者和村民赵瑞生聊起天来。发现当地农民们闲暇时就在一起赌博,不少村子都有赌博点,麻将、押宝、推牌九……花样繁多。不仅成人赌,孩子也赌,有的甚至全家参赌。
封建迷信在平定县偏远的农村也日趋猖獗。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村房屋破败不堪,但各种小庙建得却很漂亮,里面供奉着各种神位。与此同时,对“电视进了村,节目不姓农”等问题,农民反映也比较大。
据了解,村里的文化室常年“铁将军把门”,逢年过节才开放一下。平定县石门口村过去乡供销社等一些场所出售图书,如今大多已改成个体小卖铺和饭馆,现有书店出售的大多数是中小学教材,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化娱乐及农业科技读物、光盘很少。
连续几天采访,笔者了解到,眼下农民每年的娱乐活动就是春节前后集资请戏班子办庙会。一些干部无奈地说,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等公益事业欠账太多,“大集体”解散及农业税免除后,农村文化娱乐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几乎为零,致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不良现象有机可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
蔡永庆
“村官发言”
平定县西郊村党支书郝惠军说:近年来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存在边缘化、空白化之忧。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应注意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协调并进,尽快为农民构筑内容鲜活、丰富的“精神家园”,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生活。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把农民日益需求的文化生活真正活跃起来,应积极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开展特色文化乡村建设,建设农家书屋;同时提供有力的宣传支持。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村民发声”
洪洞县赵村李金牛说: 经济发展了,农民也在追求文明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生活,盼望农村也能像城市那样开展适宜农村的文化活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因为现在建设新农村,农民该充实的不只是钱包,更需充实精神!但一些农村尤其是比较富裕的农村,生产发展得井井有条,村容村貌整洁漂亮,就是农民文化娱乐活动冷冷清清,不少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处于“盲点”,尤其一到冬季更为枯燥乏味,十分萧条,大多数农户晚上看完电视就睡觉。许多村民反映村里应该多组织一些像唱歌、跳舞、扭秧歌之类的活动。
凝神聚力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在多次下乡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
农村文化阵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干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经费投入仍需加大。三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四是活动开展尚显不足。
为此建议: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二要加大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三要完善设施,健全文化阵地功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同时,要加强农村现有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四要建好队伍,增强文化服务能力。要建设好一支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一批思想进步、业务优良、服务意识强的人员到农村文化机构工作。五要与时俱进,广泛开展文化活动。要探索好的活动载体,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要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村文化建设向更广、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使广大农民在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省政协委员 孙艳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