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5.2亿元 背后是什么——中央首晒“红包”治理清单透视

时间: 2014年10月10日04:58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日前,在持续一年多、正进入收尾阶段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张中央首次晒出的“红包”整治清单引发关注。
    有专家称,这张清单意义深远,意味着年初中纪委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反腐新路径——将治理收送红包礼金作为重点,已经落实并取得初步成效。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志强说,“红包”和购物卡一直被视为灰色收入,处于腐败与人情的“暧昧”地带。这是一种范围很广,影响恶劣的腐败行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从根子上寻求解决之道,在社会心理和一些制度难以覆盖的方面形成有效之策。
    一些主动上交 “红包”礼金的干部说,“现在看来,过去那些被当作‘人情’的小钱,以后都会跟腐败挂上钩,不敢再随便收了。”
    “意思意思”积累5亿元“红包”
    梳理这份成绩单,从被通报的部门来看,金融、医疗、能源等监管部门,以及部分地方领导班子人员频频涉事,“实权”部门及 “实权”岗位成为红包腐败的高发区。“红包首先是对权力的靠近和腐蚀。”中央党校研究室教授辛鸣认为,长期以来,这种官场潜规则一度登堂入室,领“红包”办事成了“明规则”。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据了解,这一规定就包含各类现金红包以及银行卡、购物券等,以及各种充值会员卡、可支付现金卡。
    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为便于实际操作,近年来各地纪检部门还普遍有规定,收取的礼金应当在一定时间内上缴,纳入财政或廉政基金,否则将构成违规收送“红包”,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要被“先免职再处理”。
    红包是用来干什么的
    ●保护费型
    广东省鹤山市委一常委曾“带队”拿“红包”。2013年初,鹤山市委常委梁某带领鹤山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卢某等12名市直机关单位干部,接受某房地产开发商的宴请,并各收受该房地产开发商赠送的1万元红包。
    ●蛀虫型
    上海市纪委通报,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内,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以“会务费”等名义虚列支出,实际将公款用于购买购物卡和接待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
    ●借机敛财型
    天津市纪委通报,其下属郊县干部杨某借女儿结婚之机,收受同事、朋友礼金8.9万元,被纪检部门勒令一一退还。
    “‘红包’入刑”或能解决问题
    整治活动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各地情况的差异和一些不足。记者在目前公开的30余个省区市教育实践活动成绩单中看到,仅有5个地方晒出了上交“红包”的金额,其余地方只是晒出了上交人数,违规细节鲜有提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说,一些地方在反腐信息公布上遮遮掩掩,中央层面可及时跟进政策要求,将“红包”治理常态化。在强化干部“不敢腐”观念的同时,向“不能腐”“不想腐”迈进。
    如何改变乃至消除长期存在的官场“红包”现象和“红包”文化?专家认为,一要有明确制度约束,有严格的追究机制,应该完善党的纪律和相关法规,把收受“红包”视同违纪;二是制度设置要科学,具体执行必须严格。
    此外,不少专家认为,将收受“红包”入刑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收红包就是受贿,送红包就是行贿,尤其是一些企事业单位,更加应该明确。”任建明说。他建议,将公职人员收受礼金进一步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范畴。“要从根本上遏制 ‘办事就要给人好处’的风气,让权力真正得到监督,改变部门、岗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任建明说。(本栏稿件均据新华社电图片均据百度图片)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