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校园高消费之风该刹一刹

时间: 2014年09月23日05:25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高消费浪潮已蔓延到中小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热衷穿名牌服装、用高档手机——

    近年来,高消费浪潮席卷了中小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们,热衷于穿名牌服装,用高档手机。一些孩子甚至认为大把大把地花钱是一种时尚,这也成了他们向别人炫耀的 “资本”。记者走访时发现,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面子,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奢侈消费,成为一种不得不说的痛。

校园:消费观念追捧时尚风

    9月20日,星期六。记者来到太原市某大型超市文具柜台前,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正在这里买东西。记者注意到,这家商场文具价格不菲,但销售情况却很火爆。一名售货员介绍说:“买东西的主要都是中小学生,那些带卡通图案及造型别致的文具特别受欢迎。”
    记者注意了一下,这家商场销售的文具盒一般的是20余元,高的则达40余元,还有50余元的削笔刀、60多元一套的彩笔。这么高价位的文具,依然不时有家长过来精挑细选。一套文具买下来要花费四五百元,家长们却毫不吝啬。
    低年级的学生买新潮文具,高年级的学生购物则日趋时尚化、高档化。家住在太原市双塔西街的家长李丽媛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今年上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儿子缠着她要一部三星手机,原因是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有手机。怕这件事让孩子学习受影响,今年孩子考上了太原十中,为了联系方便,李女士只好为儿子买了一部该品牌的手机。
    采访中了解到,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手机价格也不便宜。据省城一家手机专营销售店的老板介绍,像苹果、三星等这些高端手机,售价都在4000元以上,学生购买的也有不少。
    许多孩子花钱买小饰品、小礼物送同学,同学们之间“应酬”同样大方,小型平板电脑等非必需品也常常出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里。

学生:攀比风刮出“名牌族”

    许多孩子吃、穿、用习惯地崇尚名牌。据了解,许多中小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校服,但是有些学生却不愿意穿校服,他们觉得自己穿的衣服必须要赶潮流。这些孩子在衣服的选择上越来越重视名牌,一件动辄上千元。看上去不起眼的一身装束,却需要花费几千元。这样消费的学生所占数量并不是少数。一些学生说,他们穿的运动鞋最差的品牌也是国产的“李宁”。家庭条件稍好的一些学生,穿的是国外的“耐克”和“阿迪达斯”等顶级品牌。
    校园奢侈消费风还表现在聚餐送礼也越来越普遍。遇到孩子生日,同班要好的同学便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凑钱购置生日蛋糕和生日礼物。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扫兴,索性将小朋友全部安排到饭店设宴款待,饭后又邀请同学们去KTV。一个生日下来,家长支出1000多元是很普遍的。不少学生说,如果谁过生日不请客,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小气,不愿意和他相处。
    据一家餐厅的老板介绍,中小学生是最“豪气”的顾客,遇上谁过生日或者别的“喜庆”日,一帮孩子在一起花起钱来像流水,点菜都是挑贵的点,有的还要烟、要酒,而且剩菜从不打包。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学生,有8名表示过生日时收到了同学送来的礼物,一般为玩具或文具,而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过生日大多以请客吃饭相聚的方式来答谢同学,一般最少得花费三五百元。

专家:攀比让学生离成功更远

    开学之初花费上千元购买文具,放假之时让孩子“天南海北”去旅游,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这种攀比现象,一位受访的家长认为,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享受好一点的物质生活,但必须要有一个度,不能让他们相互攀比。至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不能盲目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相比,这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甚至会影响到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一位教育工作者认为,社会不断物质化,校园也没能幸免,许多在校学生由于虚荣心作祟,攀比之风日渐盛行。此现象尤其以城里的孩子为主,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周围的物质诱惑、攀比对象比较多。另外也有一些条件较差的同学无条件却硬要攀比,这更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盲目攀比会让孩子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如何遏制校园里的这种奢侈消费之风呢?
    首先,家长不能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能让孩子产生一提要求就能满足的心理。而要使用“饥饿疗法”,就是有选择性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要求被满足时才会有“饱腹”的心理,而不是那种在有求必应情况下只有“吃撑了”才觉得满足了的感觉。其次,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正确消费观念。再次,学校要多通过一些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孩子自觉主动地抵制高消费,营造健康消费的氛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老祖宗念叨了几千年的警世良言自有其精髓所在。愿我们成年人都来为孩子们营造勤俭节约的生活环境,更要为孩子们做出榜样,理性消费。勤俭教育从未过时。

本报记者 庞雪峰本报通讯员 宫殿煜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