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翻看全国课程教材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而8月26日多家媒体报道,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上海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包括《寻隐者不遇》《夜宿寒山寺》等全部的8首古诗。给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社会呼吁的目标,然而上海小学删除古诗的减负措施却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古诗具有深厚的音韵美、文字美、意境美,就像《静夜思》这样的诗歌,具有画面感,不仅成人喜欢,孩子也能懂。少儿阶段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会逐渐加深,终生受益。而一旦错过了这个记忆的黄金时间,对其个人发展和思维发展,会形成无声的损失。所以,就算是为了减负,也不能拿古诗开刀。
古诗包含较多民族性的审美符号、道德符号、精神符号,这种用中国人的思维写就的精神产品,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要、发展需要以及快乐需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所以,多读古诗,可以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和膜拜感,在中西价值观碰撞的当下,更愿意发自内心地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放在至高位置、首要位置,更愿意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发展规划,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
中国古代文人多是儒、释、道的集大成者,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美妙乐章的诗人,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所以,古诗中还包含太多的从容、淡泊、安定、豁达、宽容、超脱等心理能量、人格能量,多读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可以从中得到无形的心理安定,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最直接最鲜活的体现,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塑造的最好工具。语文教材要改革,也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多注重传统文化继承,而不能因所谓的时尚需要、专家审美需要及毫无理由的减负需要,而进行人为地删减,否则,这样的教材不仅对孩子无益,对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正如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所言,“语文教材不应为一时风气的变化所干扰,应更加尊重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经典,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耿银平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