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淹雨凤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时间: 2014年07月22日02:12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一场洪灾,“凤凰”哭泣,而哭泣不解决实际问题。
    痛定思痛,凤凰古城遭遇洪灾折射出单纯经济观点的失败,短期利益的不可持续。现在需要做的是:在发展旅游业时,转变思维,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完善保护,一切旅游开发给保护让路,解决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如不开发。这一观点不仅适合凤凰古城,也适合全国各类景点。
    据新华社报道:这次洪灾使凤凰古城19.6万人受灾,受灾店铺近4000家。新华社的调查结论是:此次凤凰洪灾,一方面是由于一场百年未遇的洪水,更重要的是因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受灾严重。结论说明,天灾固然重要,但人祸危害更大。
    人祸中危害最大的又是盖房子。
    原来两层的房子,过几年便加盖一层。再过几年,已经“长”到四层。古城区临江的两排房子,一边全部改成了酒吧,一边几乎全是家庭客栈,密密麻麻,各种建筑几乎是“见缝插针”,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和防洪隐患。违章搭建的沿河酒吧、阻碍泄洪的仿古建筑、薄弱的基础设施……据测算,凤凰古城的年游客量合理承载量为450万人次左右,而近两年凤凰古城的游客接待量早已经突破650万人次。
    人祸,单纯经济观点导致的人祸,单纯追求GDP导致的人祸。新华社的报道没有更细致的调查,但笔者据此能得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凤凰古城是否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过改造和完善?是否对违章建筑进行过严格执法?是否对薄弱的基础设施进行过维护?显然没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这场洪灾,凤凰古城的城市形象也会在历史长河中快速失去自己的魅力和特色。
    这场洪灾暴露出的是不仅仅是凤凰古城的无序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在无序开发中,凤凰特色文化正在消失。据了解,现在凤凰古城里几乎没有“老居民”了,很多居民搬到了城外,原来的房子租给别人经营酒吧、客栈或商铺。如果对凤凰旅游业不加以管理,不对环境和社会文化加以重视,最终会给凤凰文化带来巨大损失。
    某种意义上,这场洪灾给了凤凰古城自救的机会,给了所有以单纯经济观点发展旅游的人们当头棒喝:不以保护为基础的开发,再美的风景也会消失。
    回看山西,旅游大兴,但“淹雨凤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综改转型的大背景下,山西快速向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迈出步伐,最为明显的是:一些文物旅游、山水旅游已经显现出重开发不重保护的问题。在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大兴山水旅游,酒店林立,新的生活方式加剧了污水排放量,但由于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跟不上,酒店、饭店、老百姓家里的生活污水全排到了河里,河水脏了,鱼儿死了,这样的山水旅游到底能持续多久?到头来,只会有一种变化:山清水秀变成山穷水恶,车水马龙变成无人问津。
    但愿“淹雨凤凰”警钟长鸣。

本报评论员 杜建伟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