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如今媳妇娶不起

时间: 2014年07月22日04:29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舆论关注
分享到: 评论:

    

    6万、8万、10万……近年来,在一些农村,彩礼金额一路飙升,让不少适龄农村小伙望婚兴叹——

    近年来,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一些地方,6万、8万、10万……一路飙升的巨额彩礼,如同一道无情的屏障,让不少步入婚恋年龄的农村小伙望婚兴叹。
    一朝借钱结婚,十年归还欠账,许多农民苦不堪言。有的家庭因为举债生活,加剧了家庭矛盾,甚至波及到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如何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成为新形势下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农村干部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农村婚礼现状与困惑

    记者在壶关县的一些乡村走访时了解到,男女谈婚论嫁时,一般要经过见面、提亲、相家、定亲、下彩礼、婚宴6大程序,每一步都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礼品和现金,群众戏称为“两头不能算,中间好几万”,这好几万元便是男方成婚时必须要付给女方的彩礼。如今,这个彩礼已由过去的最高几千元,涨到现在的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
    “20多年前结婚时,我只花了500元彩礼。如今怎么也想不到,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拉扯大,转眼要成家了,彩礼比20多年前涨了200多倍!去年,我给大儿子办了喜事,落下8万多元的外债,我这辈子就是砸锅卖铁也很难跨过为儿娶亲这道坎儿。”采访中,石坡乡板安窑村秦利民无奈地告诉记者。壶关县偏远山区有这样的顺口溜:“彩电、冰箱、洗衣机,不选高档不成礼,摄像机肩上扛,豪华轿车接新娘,乐队伴奏待筵席。”结婚的排场可见一斑。
    树掌镇一位姓冯的农民说:在2000年以前,办喜事吃饭八个菜就行了,现在一桌就得二三十个菜。饭菜的价格也由一桌几十元一路涨到几百元不等,而且一订就是三四十桌;接亲,原先就是一辆车加几匹红马就行,现在,豪华轿车最少也得10辆,多则二十多辆。还有压车、点灯、挂帘、改口……各种费用加起来,一个媳妇娶到家,至少也得十多万元以上。

彩礼风缘何越刮越烈

    彩礼之风不仅花费惊人,礼金也愈来愈高,让人无法承受。许多群众感叹说,高价餐券何时是个头啊!据了解,不说亲戚之间走礼,平时的随礼金也由过去的5元、10元涨到100元、200元,甚至几百元或者上千元。有的人借机敛财,有的人借机收回自己的“投资”,就连困难户也碍于情面,宁愿债台压弯腰,也不愿人前落寒碜。
    那么,彩礼风缘何越刮越烈?
    据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攀比思想造成彩礼之风盛行。追根溯源,索要高额彩礼之风源于农村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为子女的婚姻大操大办,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慢慢就形成这股歪风。彩礼的数额自然成了父母抬高女儿身价的参照物。有的父母也知道嫁女儿不是“卖骡子卖马”,更懂得要得彩礼高了,女儿嫁到婆家后,势必影响其今后的生活。但是,在逐年攀升的彩礼行情中,谁家收得彩礼低了,便会招来一片猜疑。
    其次,为儿成家,不惜代价走极端。有些小伙子因家庭及自身条件等因素,婚姻大事一直难以解决。心急的父母只好用重金作诱饵,只要姑娘同意,出多少钱都认了。
    另外,以牙还牙、互不吃亏思想作祟。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儿子定亲时女方要了重额彩礼,于是自己女儿定亲时也向男方索要高额彩礼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按他们的话说就是一个萝卜顶一个窝,人家要,我们为什么不能要呢?但采访中很多农民也表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只能造成一个事实,那就是:儿子结婚,老子发昏,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

彩礼攀比风亟须转变

    目前,婚礼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现象,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不和谐,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为此,记者建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刹住彩礼之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党员干部要当好表率,对自己子女的婚姻大事,带头移风易俗,做文明新风的模范;成立组织,常抓不懈。成立移风易俗领导小组,纪检、工会、妇联等多单位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决遏制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的不正之风,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度考评范围,促进该项工作顺利进行;新事新办,崇尚节俭。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自觉实行新事新办、新事简办。各级民政、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在每年元旦、五一、十一等节日举办集体婚礼。提倡文明新风,反对彩礼之风。

本报记者 庞雪峰 本报通讯员 秦凤鸣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